报刊简介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罗祎文申艾超越文本新时期近代报刊
TUhjnbcbe - 2020/9/27 15:19:00

超越文本:

新时期近代报刊的研究动向

——以《时务报》(—)为例

罗祎文申艾

摘要:国内关于近代报刊的研究由来已久,且多从其文本内容方面出发。《时务报》是近代国人自办的第一份报纸,是中国近代报刊的代表。本文对-年《时务报》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发现这一时期近代报刊的研究不仅注重报刊的文本内容和经营管理本身,更深入挖掘了其背后反映的历史文化和当时的社会传播状况,超越了文本层面的探究。对《时务报》的研究丰富了近代报刊研究成果,但存在缺乏对*论文章本身和外文报译的内容分析(包括内容题材和风格)和传播效果分析等研究空白点和可拓展的空间。

关键词:《时务报》;内容;发行;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03--03

《时务报》由*遵宪、汪康年、梁启超等人于年创办,后因多方介入及报刊内部纷争而衰落,年停刊,共出69期,是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的重要宣传阵地。其内容多为外文译文和*论,促进了当时启蒙思想的传播,对维新变法和晚清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时务报》的相关研究成果丰硕,年,学者方慧琪[1]曾对此前的研究文献做了综述,从内容、创办者和传播效果等方面对研究成果进行了详尽归纳。十余年来,有关《时务报》研究的文献数量持续增加,分析视角和研究方法也更加多样。-年期间发表的《时务报》研究相关的论文显示了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新方向,是新时期我国近代报刊研究的缩影。

一、《时务报》研究现状

-年发表的关于《时务报》的研究成果中,除了涉及文本内容研究包含题材和体裁,更多地集中在报刊经营、社会影响、历史文化等视角,其中报刊经营研究涉及创办与人物、经营与发行等方面;社会传播研究包含公共领域、官方话语、传播效果等方面;历史文化研究包含派系纷争、历史意义等方面;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涉及文本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跨学科研究等方法。

二、《时务报》的文本内容研究

《时务报》的内容多为外文译文和*论文。-年关于《时务报》的文本内容研究主要集中在题材和体裁两方面,题材方面主要是静态的研究,就某一具体题材进行分析;体裁方面的研究为动态的变化过程,多讨论风格变化或两个不同的报刊风格对比。

(一)内容题材

《时务报》的题材主要是其刊登的外文报译和论说所涉及的领域。通过回溯69期的英文报译,刘震[2]从栏目内容分析了其历史作用。朱京伟[3]从语言学的视角对《时务报》的日文报译进行文本分析,考察了其中所有二字词的日语借用问题,这是跨学科研究的成果。

《时务报》的题材内容也涉及*治、经济、文化、科技等主题。如沈毅[4]就《时务报》经济报道探讨了其报道特点和传播效果。张惠民、姚远[5]认为《时务报》的科技报道为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刘震[6]针对《时务报》外文报译中有关胶州湾及胶州湾事件报道进行研究,认为对该事件的介绍为当时的国民认清国际形势和民族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报刊体裁

《时务报》刊登了外文译文中的报刊和文学作品,此外主要是报刊同人的*论。孟丽[7]和卢思虹[8]先后对《时务报》刊登的侦探小说的叙事模式做了研究。前者研究的侧重点基于翻译技巧对西方叙事模式的改变和本国叙事传统的保留,后者认为作者翻译时对原作进行了改变,降低了艺术性,其侧重点在于对西方叙事模式的保留和中国叙事模式的转变。此外,李玲、陈春华则开拓了新视角——以《时务报》为中心分析了维新报刊的“面目体裁”即其形制和体裁特征,认为“报刊的流行与当时书刊生产方式、读者市场和士夫文人凭借能文长才、救国热血、白手创报这三方面的因素有直接的关系。”[9]

-年发表的关于《时务报》的文本内容研究论题相对广泛,视角新鲜,涉及内容研究的各个领域。然而,在内容研究方面仍然缺乏对*论文章本身的内容题材和外文报译的内容分析。

三、《时务报》的经营管理研究

《时务报》初创时期发行量为份,半年后增至份,最多时曾达到1.7万份,是当时国人自办报刊中发行数量最大的报纸。-年关于《时务报》的经营管理研究分为创办、经营和发行三个方面。

(一)创办与人物

《时务报》由*遵宪、汪康年、梁启超等人创办,关于创办时期的研究多围绕三位报刊同人和其他影响人物展开。王海静[10]论述了*遵宪在《时务报》创办时期的新闻思想是探寻救国救民之路。章光伟[11]则以《时务报》的*论文章为中心,论述了戊戌时期汪康年的*治思想。朱至刚[12]则把《时务报》创立时期汪康年和*遵宪的合作看作是人脉与资金的聚合。

《时务报》创刊时期其他影响人物的研究主要涉及译者古城贞吉,幕后参与者吴氏父子和洋务派官僚张之洞。陈一容认为古城贞吉和其主持的《时务报》“东文报译”栏目对于“传递近代理论与常识,丰富国人西学知识具有不可抹杀的积极作用。”[13]高茂兵、刘伟航提到了未被世人重视的来自四川达县的吴德潚、吴樵父子。[14]这些人物都在《时务报》的创办初期起到了积极作用,尽管后来因为意见不同而导致纷争,但他们创办报刊的初衷都是良好的。

(二)经营与发行

经营与发行是近年来关于《时务报》研究的新视角。刘斌[15]提出清末《时务报》的经营是一个市场化、大众化、产业化的过程。江鸿[16]探讨了《时务报》独特的人际发行模式,对报刊发行领域予以

1
查看完整版本: 罗祎文申艾超越文本新时期近代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