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简介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u0001街头u0002报刊u00
TUhjnbcbe - 2025/6/20 20:04:00
小儿白癜风患者能不能服用丹芪偏瘫胶囊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25489.html
光明日报记者李晓光明日报通讯员丰瑶张川惠子编者按昔日,遍布街头的报刊亭作为城市的“书香符号”,发挥着满足群众阅读需求、助力文化传播的重要功能。随着时代变迁和阅读习惯改变,如今许多城市的报刊亭大幅减少,或转作他用。然而,仍有不少人对这方“心灵园地”怀有别样情愫,因地制宜、创新拓展,探索着“老报亭焕发新生机”的路径。初冬时节,我们走访几位街头报刊亭的坚守者,聆听他们与读者、与报刊的故事,思考关于阅读和生活的命题……清晨,当一抹霞光染红天际,在云南省保山一中校门口的报刊亭里,李安平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三五个学生结伴而过,笑盈盈地送上问候。在这一声声问候中,李安平度过了23个春秋。她爱这些孩子,也爱自己的报刊亭:“报刊亭就像家人,真的离不开它了。”报刊亭是展示城市肌理的微型窗口,是跃动于书香社会的曼妙音符,以一种润物无声的方式进行文化倡导和信息传播。在时代前进的步伐中,很多报刊亭举步维艰,甚至渐渐消失;然而,也有一些报刊亭努力跟上时代步伐,在留住油墨清香的同时,进行着功能上的多样化探索。一边是数量的锐减,一边是功能的增加,一减一增之间,报刊亭能否成为“不会消失的风景”?1.城市街头,那抹难忘的文化亮色李安平的报刊亭不大,仅有三四平方米。但“方寸之间,自有天地”,各类报纸杂志、小说书籍依次排开、琳琅满目。“别看亭子小,但就靠它,我和老伴儿供出来了两个儿子,老大在北京念完大学,又参加了工作。”对她而言,报刊亭是生计所系,更是情感所寄。年,李安平和丈夫双双下岗。经人介绍,经营起了一间报亭。也就在这一年,国家多个单位联合印发《关于在全国城镇建设报刊零售亭的通知》,引导报刊亭在安排下岗职工、满足文化需求、方便市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作用。3年后,家住浙江杭州的莫永平也放下了“铁饭碗”,在邮政报亭里找到了一条新出路。这位健谈的中年人戴着眼镜,头顶咖色渔夫帽,说起话来,笑纹爬满脸庞。他说,经营报亭是一种生活方式,是自己参与社会生活、了解大千世界的纽带与桥梁。莫永平报亭的顾客主要有两种:一类是年纪在60岁以上的退休教师、干部;另一类是在读的大中学校学生。“当看到一位90多岁的老先生拄着拐杖来买《读者》,或是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来买英文报纸时,我总想为他们多做些事。”时间一长,报刊亭“粘”住了不少顾客。既然大家都有读书看报的喜好,为何不以报刊亭为“聚点”办一个免费读书会呢?莫永平的想法,与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市分公司推出的《城市书签》公益阅读活动不谋而合。于是,读书会的活动开始了。每次活动,都有不少街坊搬着小凳子赶来,坐在报刊亭前,手捧书报,时而思考、时而探讨,还有人视频连线远在海外的朋友,让墨香弥漫的阅读体验无远弗届。与莫永平不同,90后青年乐科恩将经营报刊亭当作创业的起点。在料理报刊亭的同时,她喜欢和顾客聊天,把大家愿意分享的家长里短掰开了、揉碎了,制作成生活气息浓郁的短视频,其中不少竟然成了“爆款”。这方报刊亭,也渐渐成为人们身边一片亮丽的风景。近年来,在广州、杭州、长沙等城市,一批报刊亭拥有了更加时尚的外形,除了延续售卖报刊的“主业”外,还增加了“互联网+”服务业务,其因新功能、新特点而备受
  《光明日报》(年11月13日07版)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1
查看完整版本: u0001街头u0002报刊u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