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简介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u0001300u0001万人u0
TUhjnbcbe - 2025/6/12 3:21:00

4月的一个午后,偶然间,我在报刊亭一隅瞥见了《青年文摘》,这本当年全国销量最高的老牌杂志还是熟悉的封面,似乎完全没变。自从北京街头的报刊亭一个个消失后,我已经很久没有在报亭揣起一本杂志,但那天,我很想复刻这种10几年前才有的文青体验。

不夸张的说,后浪编辑部10个人有8个人都摸过它的书页,令人震惊的是40年了,《青年文摘》竟然还活着。

我问编辑老师,还记得《青年文摘》吗?她的第一反应也是如此,“这杂志还在啊?”第二反应,她兴致勃勃地告诉我当年的《青年文摘》很“鸡汤”,每期都有一个栏目讲暗恋故事,适合恋爱脑女青年当恋爱启蒙看,杂志到手先看那一两篇。但我只记得读《青年文摘》让年幼的我非常疲惫,这里边有太多名人事例,在“无知”的中学时期,杂志里的一半人名我都不认识。

确实如此。《青年文摘》从年就创刊了,它的内容和定位也在随着青年的兴趣不停发生变化,每个时代的人都有不同的印象。

第一本《青年文摘》杂志诞生于北京东四十二条的一间平房里,那时候它还是一本工具性质的人文知识类杂志。

第一本《青年文摘》的目录页

在知识资源匮乏的年代,纸质报刊就是年轻人们获取信息的最大途径。而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青年们的情感需求已经超越知识层面,它就变成了一本励志心灵读本。

再后来,手机电子屏已经替代了书页,《青年文摘》变成了学生的语文素材库,是能正大光明在学校观看的“闲书”。

《青年文摘创刊始末》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时刻。年夏天,中国青年出版社领导到天津市基层做调查,一位青年技术干部建议道:“青年的时间和经济精力有限,不可能看到各种刊物的好文章。如果你们办一个刊物,把各种好文章汇集在一起,让青年花很少的钱和时间,获得最多的知识,就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一定会受到青年的欢迎。”

时至今日,在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下,《青年文摘》还在秉持着创刊初衷吗?这本陪伴了一代青年人成长的国民读物,如何在大浪淘沙的互联网时代中「求得不变」?

03年的5·4青年节,「后浪研究所」跟《青年文摘》杂志主编杨润秋聊了聊这0来年的变迁。她今年49岁,年加入《青年文摘》编辑部,在年,移动互联网的黎明,接任杂志主编,她从新世纪报刊的春天,站到了逐步没落的纸媒时代转角。

以下是杨润秋的讲述,经「后浪研究所」编辑整理。

一代青年的国民杂志

年我加入《青年文摘》编辑部,新世纪第一个10年,我正好赶上了纸媒的春天。

记得入职后不久我们就召开了改刊的研讨会,年9月《青年文摘》正式从月刊改为半月刊,分红绿版,上半月叫红版,下半月叫绿版。

我们本来很担心改为一月两期后,每一期的发行量会受影响而下降,但是销量不减反增。改版后,上下半月齐头并进,到年我们的月发行量就突破了00万册,年突破万。年我们又针对读图时代的青少年阅读需求推出了系列刊《青年文摘·彩版》。

当年《青年文摘》是一本国民刊物,知名度仅次于《读者》,一般人都认为在文摘类刊物中《读者》是第一,《青年文摘》排第二。

创刊至今40多年,《青年文摘》在定位上对真善美的追求一直是没有变化的,很多人都把它当做是成长成才路上的一个心灵读本。

我记得世纪初有一位读者来信,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在一家奶茶店打工,当时有个年轻女孩在那喝奶茶,喝完以后她去付账,发现钱包丢了,就跟老板说能不能回去拿钱,回来再给你付。老板就同意了,让她下次来再把钱补上。他就问老板,你怎么就相信她一定会回来补钱呢?老板说,我看见她在店里边看《青年文摘》,这是本品位高雅的好刊物。人品如书品,我相信这个女孩子一定会回来。结果她果然就拿着钱回来了。

这么多年,《青年文摘》求真求善求美的精髓还在。但现在的杂志肯定也不是原汁原味了,尤其是内容随着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

《青年文摘》刚创刊的时候是改革开放初期,大家对知识的渴求很大,没什么可读、可看的,书籍都很少。所以80年代初期我们都是以传播知识类的文章为主。到了世纪末,内容就更往人文方向倾斜,到了新世纪,我们更偏重青年本身的人生、情感。

0年前的读者很喜欢看杂志的爱情故事栏目,尤其喜欢看那种大起大落的爱情故事。当年有一篇爆文,讲跨国恋情,还有影视公司想来翻拍,那文章写得荡气回肠了。现在我们选稿时很难再找到那样跌宕起伏、大悲大喜的情感故事,现在的爱情文章都比较平淡琐碎,但也更真实、更生活化。

《青年文摘》刊登过的爱情哲理类文章

另外就是和职场、创业相关的故事。1世纪初,实体创业成为青年热衷的职业选择,《青年文摘》广泛报道各种创业打工故事,比如开文印公司、当厨师开餐厅、做对外贸易等,在选稿上重视实用性、操作性和借鉴性。以至经常有读者来电来信索要文章主人公的联系方式,询问创业方案。

现在这种创业机会很少了,火的是短视频。我们会经常刊登一些介绍热门短视频博主的文章,比如旅行、国风、科普等各类有特点的博主。

好多人都把《青年文摘》当成一种摘抄素材,觉得里边的语言优美,谋篇布局都很讲究。最直接的,《青年文摘》曾经是很多学生的作文素材库,比如他们会去里面寻找一些青年榜样的案例。这40年,青年榜样的故事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0多年前,很多故事的主题都是吃苦奋斗,怎么在艰难的环境中打拼。年我们刊登了一篇当时在社会上影响很大的文章,叫《我奋斗了18年,不是为了和你一起喝咖啡》。因为年时网上有一篇热文叫《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就是说年轻人都那么辛苦对吧?有人可能一生下来就家境很好,我奋斗18年最后才能达到跟你喝咖啡的程度。这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探讨年轻人奋斗的价值意义和家庭出身之间的关系。

现在大家不怎么看奋斗和奉献了,我们会增加一些多元兴趣的青年题材。我们想展示的并不是简单吃苦,而是建立在各种兴趣上对人生信念的执着。比如:电竞冠军、文物修复师、电影剪辑师、配乐家、法医、热门短视频博主等,通过他们的故事,给年轻人展示多元的职业选择和人生追求。

过去,我们可能还有点高高在上的态度,把自己当成人生导师,但是现在进入互联网时代,年轻人更多会对自己的同龄人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和认同,所以我们的选文的风格也在放下身段,平视青年。

40多年了,《青年文摘》也要与时俱进。你想青年的变化是最大的,它比任何一个年龄层的变化都大。每年我们的栏目都会有更新,要根据青年的阅读审美需求变化,去做相应的调整。

危机与自救

进入年,互联网的第一波冲击开始了。我是年接手《青年文摘》主编的,也是同年

1
查看完整版本: u0001300u0001万人u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