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网络冲浪中,一张报纸的图片引发了许多网友的讨论,重点已被发图人标记,一名家庭困难的哑巴,在收到社区工作人员赠送的被子时,竟然开口说话了。
62岁的哑巴赵某说,“这被子好暖和,晚上盖着一定很舒服!”
哑巴说话,如此荒唐的事情居然光明正大的出现在地级市的报纸上,简直让人惊掉了下巴。
网友们的愤怒和嘲讽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实在太不可思议了。
报纸是官方机构,报社工作人员大多属于事业编制,由财政供养,难道他们就这么堂而皇之的让哑巴说话了?
带着好奇,我对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了探究。
调查之后发现,该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是年初,已经是7年前的事了,但不了解情况的人,仍然在潜意识里认为这是发生在近段时间的事。
恐怕说成是昨天发生的事也会有人相信,为什么老新闻会没有一点年代感呢?
看似荒诞的内容实则经常在媒体报道中出现,7年前发生过的怪事,如今仍在重复上演。
说明地级市报纸的工作理念并没有变,就算是在移动互联网疯狂崛起的今天,地级市的纸质报纸还在有条不紊的出版,尽管报刊亭都所剩无几了,但这并不影响它们的销量。
实际上,地级市报纸的销量是相当稳定的,全市有多少吃财政饭的工作人员,就会有多少销量,一个三百多万人口的地级市,如果公职人员有十万人,那么当地报纸一期的销量也差不多是这个数。
公职人员的报刊订阅属于半强制性计划,各地规定不同,但基本上都会订,遗憾的是,他们基本上又都不会看。
以前或许还有人看,但近年来,地级市报纸严重受冷落,变的越来越“鸡肋”。
基层干部们绝少再翻开这些报纸,对上面内容也不感兴趣,为什么呢?
地方报纸上的内容没有阅读价值,政策和新闻类的内容在手机上早就看过了,已失去了时效性,而那些关于基层的特色报道,又远没有社交平台上的短视频好看。
说的直接点,谁会去看“哑巴说话”的报道呢?
仔细想来,现在竟然找不到翻开报纸的理由了。
是的,基层干部不爱看报纸了,这是不得不正视的普遍现象,那些价格并不低的报纸,最大的价值就是在年底时被打捆当成废纸卖掉。
通常都是一个单位一起卖,邮递员送来的时候是什么样,卖出去的时候还是什么样,只是价值连买入时的百分之一都不到了。
令人深思的是,这一进一出之间,有多少人力、物力、财力被浪费呢?
为什么地级市报纸上的哑巴会说话?
原因是报纸影响力太小,没有人看,也没有人监督,哑巴会不会说话,不会影响它作为废纸的价格。
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完成任务,记者抱着反正也没人看的心理,按照固定的模式大胆创作,以前都是屡试不爽,谁知道这次说话的人是哑巴呢?
编辑同样如此,校对原稿时草草了事,反正一直也没有出过岔子,他也不知道这次说话的会是哑巴。
于是,哑巴就说话了。
工作人员敷衍了事是直接原因,根源是宣传者的思维存在问题,这比纸质媒体的衰落更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