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沙市的繁华街头巷尾,传统报刊亭虽已不再是纸媒鼎盛时期的繁星点点,却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这些报刊亭,作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正积极寻求新的生存之道。其中,“咖啡+报刊亭”的创意结合,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阅读的好去处,更成为了长沙文化的新标签。
蔡宗义,一位在长沙市一中附近经营报刊亭长达14年的老板,深知这份事业的情怀与价值。“我一直希望我的报刊亭能成为一个纯粹的阅读空间,让读者在这里找到心灵的慰藉。”他这样说道。在这个不到5平方米的亭子里,从《意林》到《读者》,再到《故事会》,每一本报刊都承载着时代的记忆,是无数人心中的珍藏。由于这家报刊亭紧邻长沙市第一中学和清水塘小学,因此吸引了众多学生前来选购杂志和报刊。为了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蔡宗义巧妙地将报刊亭打造成为一个小型的爱心图书室。他设立了这样的规定:只要在亭内阅读超过5分钟,便会提供舒适的凳子;若阅读满1小时,则会递上清凉的饮用水;而若连续阅读4小时,更会有面包供应。若孩子们不偏好面包,蔡宗义则会亲自为他们购买饭菜。14年来,蔡宗义一直默默地陪伴着无数学生读者,他的报刊亭也已然成为社区文化中的一道独特风景。在年蔡宗义离世后,他的儿子蔡俊接过了这份爱心事业,使报刊亭得以继续运营。而在年4月2日,蔡俊的报刊亭更是荣获了“雷锋号”爱心报刊亭的称号,这一殊荣不仅是对他爱心行为的肯定,更是对蔡宗义父子坚守初心、服务社区精神的传承与赞扬。年4月7日下午,蔡俊像往常一样在报刊亭忙碌着,为前来购报的顾客提供服务。这里的顾客各式各样,有的为了换零钱,有的则是专程从远方赶来只为选购一份报刊。“如今,像我们这样专营杂志报刊的报刊亭已经变得稀少,甚至在某些地方已经难以寻觅。因此,一些老主顾即便从远方得知我们的报刊亭,也会特地前来选购一份报纸或杂志。”蔡俊如此说道。而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和场景已然发生深刻变革,越来越多的读者倾向于通过手机、平板等新媒体获取信息。这不可避免地对报刊亭的经营带来了冲击,蔡俊的报刊亭也面临着这样的挑战。
然而,蔡俊坦言,他经营报刊亭的目的并非仅仅为了盈利。“我坚持开设这家报刊亭,是希望它能继续为大家提供便捷的服务,并成为一个阅读的角落。能够为大家营造一个纯粹的阅读环境,是我最大的心愿。”
在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兼副主席邱华栋提出了一项建议,即完善城市管理措施,以更好地发挥报刊亭在城市中的作用。这一提议引发了社会对报刊亭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