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
朋友们好,我们接上期继续介绍外国宣教士在中国的故事,他们在旧中国都做了些什么?给中国带来哪些实质性帮助呢?我们往下看吧。
年,创办中国第一所大学前身,山东登州文会馆的美国宣教士狄考文,在校园里点亮了中国第一支电灯。
在狄考文年11月27日写给詹姆士穆尼的信中他说到: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前景无比美好。我很庆幸有机会为她迈向辉煌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事。
点亮中国校园第一盏灯的狄考文当太阳升起来,他照亮的不仅仅是教堂,上帝的使者给中国带来的是世界的光。利玛窦来华,不仅带来了天主教教义,也带来了科学与文化。
自马礼逊来华以来,不仅翻译了第一本圣经,建立了第一间教会,也创办了第一所学校,医院,编纂了第一本华英字典,印刷了第一本中文期刊,第一所孤儿院、第一所聋哑学校,第一套盲文、第一个戒毒所、第一份报纸,第一个实验室、第一所女校,第一支球队,第一次参加奥运会。
中国许多第一都与宣教士有关。第一个发现大熊猫的阿尔曼大卫也是一名法国宣教士。毫不夸张地说,在近代中国的每一个角落里,人们都可以发现宣教士尘封的脚印。
第一个发现大熊猫的阿尔曼大卫今天,中国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等院校达多所,每年出国留学生40万,名列世界第一。
然而多年前,据李提摩太统计,在4亿多人口的大清帝国,有高等阅读能力的只有四万人,不到万分之一。
创办现代教育
最早的一间华人学校,是年马礼逊和米怜在马六甲创办的。开始只有3名学生。10年后,第一位中国牧师梁发和他的同乡古天青一起创办了内地第一所学校。又过了十年,德国宣教士郭实腊夫人和美国耶鲁大学的包流云,在澳门建立第一所西式学堂。一开始只有六名学生,其中包括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容闳、黄宽、黄胜。
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台湾中原大学教授、宇宙光创办人林治平讲到:包流云,教书一段时间后,他身体也是受不住了,她就要回美国,他就问他的学生说,你们谁愿意跟我到美国去读书的?那个时期没有什么人愿意到美国来,拜夷人为师这是数典忘祖的事。但是当时有三个人,黄胜、黄宽是兄弟俩,再加上一个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就是容闳,那容闳就跟他一起来到这边进到这个耶鲁大学,黄宽后来就到爱丁堡大学读到医学的学位,,后来成为中国的第一个西医。然后这个容闳回到国内以后,他就开始做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带领幼童出国,他觉得要从小给他们接触西方,让他们了解西方。
所以这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一个扎根的工作。那这里面又出来了一些重要的人物,比喻我们说工程师之父詹天佑,就是他当时带出去的学生,那民国时期的国务总理唐绍仪,也是他带出去的学生。清末明初,从事现代化建设很多重要的人物,都是他带出去的学生。
工程师之父詹天佑这个当然也影响到以后的学习西方的潮流,民国以后的很多留学潮,一直到今天。
鸦片战争爆发前,宣教士在中国建立了50所学校。鸦片战争后,到年,教会学校达所。这一年,西方宣教士召开第一次全国大会,成立教科书委员会。
此后,在宣教士林乐知、傅兰雅、狄考文、丁韪良、韦廉臣、黎力基等带领下,编写教材59种,出版约三万册。中国的高等教育,比西方晚了几个世纪,使中国的高等教育与世界接轨的,也是西方宣教士。宣教士狄考文于年在山东创办登州蒙养学堂,招收了六名家境贫寒的学生,为他们提供衣食和文具。
年改名文会馆,演变成中国第一所大学。另一位美国宣教士郭显德在烟台创办了40多所学校,医院和博物馆,先后受到清朝光绪皇帝和民国袁世凯总统的嘉奖。英国宣教士傅兰雅,年建立中国第一个科学班,年创办第一所理工学校—格致书院,年出版第一本科学杂志,并翻译了一百多种科学书籍。
第一份科学杂志格致汇编在中国南方最早的大学是由美国宣教士施若瑟于年开办的上海圣约翰书院。宣教士早期在中国创办的大学还有:年南京汇文书院,年北京潞河书院,年,杭州长老会学院。
每一所大学开始时都非常艰难。汇文书院初创时只有三个男生入学,作为他们上大学的奖赏,学校每天付给他们一碗米。不像今天是学生申请学校并缴纳学费,那时是学校邀请学生并养活他们。学校的办学经费,大多来自宣教士家乡教会的募捐。每一块钱都凝结着万里之外的一份爱。
到年义和团前夕,宣教士在中国建立的小学、中学和大学已达所。义和团惨案,给初兴的中国教育带来了灭顶之灾,各地学校惨遭破坏。英国宣教士李提摩太率先说服本国政府,用清廷赔款创立了山西大学堂。
美国宣教士明恩溥等人游说美国国会,用赔款创办了清华学堂,即清华大学前身。西方各国纷纷仿效,不仅用部分赔款在中国办学,而且迫使中国政府改革陈腐的科举制度,设立理工科目,开放出国留学。短短十几年后,据年统计,宣教士在中国建立的学校,已从义和团前的所,猛增到所。
清华学堂先前李提摩太曾向李鸿章建议,中国政府应该每年拨出万两银子投资教育。李鸿章回答说,政府拿不出这么多钱,李提摩太说这是种子钱,将来会有百倍的回报。李鸿章问,什么时候能看到回报,李提摩太说,大概需要20年。李鸿章摇头说,啊,我们可等不了那么久。
李鸿章和李提摩太都没想到,义和团事件导致清朝政府大赔款。大赔款用于中国教育的大发展,这等于强迫政府拿出一大笔教育投资来。圣经说,撒种有时,收割有时;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在刘少奇写给斯大林的一份报告中提到,仅英美两国在中国设立的大学就有31所,图书馆29所,中学所,小学所。
建立大学体系
宣教士在中国创办的著名大学有,北京燕京大学,由美国和英国教会于年联合创办,首任校长为美国宣教士司徒雷登。校训是: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后来文理学院并入北京大学,工学院并入清华大学,校址现在北京大学。
上海圣约翰大学,第一所在美国华盛顿注册的中国大学,包括文学院、理学院、医学院、农学院、神学院。校训是:光明与真理。后来各院系划入复旦大学、华东师大、上海交大等。校址现在华东政法大学。
圣约翰大学上海沪江大学,美国浸信会创办,设立中国第一个社会学系,后来归入华东师范大学,校址在上海理工大学,校训是:信义勤爱。
南京金陵女子大学,中国第一所女子大学,美国多家教会联合创办,年归入南京师范大学,共有名女毕业生,人称中国的朵玫瑰。
杭州之江大学,美国长老教会创办,后来归入杭州大学和浙江大学,校址现在浙江大学。
上海震旦大学,天主教在中国创办,后来并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同济大学等。
美国美以美教会创办南京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
美国长老会、英国浸信会创办山东齐鲁大学,现山东大学;
美国监理会创办江苏东吴大学,现江苏大学;
美国长老会创办广州岭南大学,现中山大学;
美国英国加拿大教会创办成都华西协合大学,现四川大学;
美国圣公会创办武昌华中大学,现华中师范大学;
美国美以美教会创办福建协和大学,现福州大学;
美国美以美教会创办华南女子大学,现福建师范大学;
天主教创办天津津沽大学,现河北大学;
天主教创办北京辅仁大学,现北京师范大学;
外国宣教士创办大学一览台湾中原大学教授、宇宙光创办人林治平讲到:很多学者都已经公认,我们要找出中国现代化的媒介人物,我们叫做internmedtheperson,这个媒介人物。当时西方人来媒介今天的现代化。那么有三种人有可能,一个就是军人,来打仗的政客,打完仗他们就走了,第二种就是生意人,做完生意赚完钱他们也走了。那只有一种人就是传教士,一方面他们受了很好的当代的训练;一方面,他们深入到中国的基层社会里面,他们在现代化的过程当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有些传教士名垂青史。
我们永远不应忘记,从中国走向世界,从蒙昧走向文明。领我们迈出第一步的是上帝的使者。
开文化之先河
年,宣教士创办第一份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年,第一份活版铅字中文月刊,各国消息。
年,第一份英文期刊,中国丛报;
年。第一份中文报纸,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年,英国宣教士李提摩太来华,创办当时影响巨大的广学会,出版万国公报,宣教士林乐知担任主编。
维新变法的领袖康有为是万国公报的忠实读者,他参加过该报在年举办的征文。康有为说,我信仰维新,主要归功于宣教士李提摩太和林乐知的著作。
另一位维新变法领袖梁启超,曾经担任李提摩太的私人秘书,他有一份推荐给中国人的西学书目表,其中。基督教广学会出版物二十二种,首选为李提摩太的《泰西新史揽要》和林乐之主编的《万国公报》。
梁启超推荐的西学书目辛亥革命领袖孙中山的,当时交由万国公报发表,可见这份报刊的影响之大。
台湾中原大学教授、宇宙光创办人林治平讲到:我想讲一个比较比较有争论的人物,丁韪良在宁波宣教十年,他也了解中国的文化,他写的那本很有名的书叫《天道溯源》,这本书在日本也很通行。当时年跟年,所谓这个英法联军之虞,跟着美国公使在天津条约谈判,跟北京条约谈判,他就成为美国公使的谈判的翻译官。哇,这个罪名可大了,后来我们去查他的资料就发现,他在这个条约谈判过程当中,他发现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法。
所以他得到一个结论,中国人是在谈判中,接受绝对不应该接受的,拒绝绝对应该接受的。举例而言比如说领事裁判权,这是丧权辱国的大条款,中国人很快就接受了。中国说很简单呐,自古以来华夷分治,这夷人管夷人,华人管华人,所以领事裁判就同意了。丁韪良急着跳脚没有用。
可是他觉得中国人最该接受的,比如说两国互派大使,建立外交关系,那这个是太好了嘛,但是中国政府坚决就是不肯,为什么呢?他说中国人觉得夷人其貌不扬,入京有碍观瞻。拒绝了。哇,他说这怎么得了?所以后来他就去学,专攻国际法,取得国际法的博士学位,他就开始翻译国际法给中国。
他觉得中国如果不懂得国际法,中国跟外国人交往一定会吃很大的亏。中国国际法的开端就是丁韪良,因为第一本国际法的书就是丁韪良写出来的,他觉得中国需要办好的教育,让中国人能够懂得外国的语文,可以跟外国人交往,就彼此了解。
最后呢在条约里面就定下来,要成立这个同文馆,也希望训练中国的这个语言人才。那他也花了很多功夫去请了很多不同的老师,包括科技的、化学的、医学的,都请来了。但是结果招生没有人来考。为什么呢?因为中国科举考试不会考这些东西。
丁韪良觉得要救中国,要改革中国的考试制度,所以他就开始反对科举考试。后来梁启超、康有为他们就跟他很接近。所以后来在变法运动中,就把这个科举考试就取消了。这是中国不得了的一件大事。
丁韪良著作其实丁韪良在背后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朋友们,本篇文章到此结束,欢迎底部评论交流,喜欢的可以点赞、收藏、转发,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