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简介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梁启超150年关于梁启超全集编辑出
TUhjnbcbe - 2025/5/21 17:26:00
十年有多久?对于一名编辑而言,十年也许只是一部书的出版历程。年7月,不知道是第多少次地数了全书页码,核实了目录和书眉,我在《梁启超全集》第一集的书稿上写上了排印顺序,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和日期,终于,20集的《梁启超全集》全部付印了。这是全集最后付印的一集,也是最先开始编辑的一集。年开始,到年结束,我们一起,用了十年的时间,共同完成了一部书的编辑出版。时光流转飞逝,编辑部的同事也是来来往往,自己的工作内容也有调整。幸运的是,并未离开编辑岗位,参与了全集编辑出版的始终。十年的时间,见证了一部书的编辑出版,也见证了我们的学习与成长。《梁启超全集》书影缘起《梁启超全集》的编集工作由来已久。在20世纪60年代初,中华书局就曾着手整理出版梁启超的著作,组织了编辑委员会,但因“文化大革命”整理工作中辍。年工作重启,由汤志钧先生主编。后编辑工作又多有周折,到年正式转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见《梁启超全集》前言一、前言二)当时,我社刚刚出版了12卷的《康有为全集》,又签下《梁启超全集》的出版合同,康、梁二人的全集都落户人大社,同事们都特别高兴。因之前编辑《康有为全集》的一些经验,学术出版中心继续承担《梁启超全集》的编辑出版工作,康有为、梁启超,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师,作为编辑,能参与康、梁这样的大师的作品全集编辑,实在是幸运之至!十年从年签定出版合同算起,到年7月签字付印,《梁启超全集》的编辑出版经历了十年的历程。其间种种,回想起来也是颇感慨。1.录入、初校梁启超全集体量大,内容复杂,为顺利地进行编校,作为当时部门负责编辑流程的终审编辑,我从录入、校对之初就参与了进去。梁启超全集的原稿,有手抄稿件,有复印的原件;复印件也有的是复印的原始文献(最早发表时的报纸、著作),有的是复印的整理校订过的资料。为保证质量,我们在要求排版录入人员认真对待的同时,对录入文件先安排了两遍校对,然后才进入编辑流程,并要求编辑加工时不能脱离原稿。2.制订编辑加工原则多卷本的全集,全部门的编辑都在参与,为保证大家的工作一致,我根据之前编辑康有为全集时的经验,制订了编辑加工的基本原则,对于书稿的字体字号、编排体例、繁简转换、异体字的处理依据、核查使用的工具书、注释的标注格式、编者的考证文字格式等都进行了细致规定。虽是多人编辑一部书,但按同样的原则来进行,避免很多不一致的情况。3.编辑加工过程虽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安排,但编辑过程中仍遇到了不少的困难。为保证图书的质量,编辑们多方核查,认真请教编者,解决了全集编辑出版中的很多困难。(1)不同版本文字的核对前面说过,所交原稿不少是手抄的稿件。编辑加工时,我们借阅了影印本的《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等资料书,对照影印原文进行核对;对《饮冰室合集》收录的篇目,还进行了参校;对编者的标注版本间差异的注释进行核实。以《戊戌变政考》为例,据汤先生的整理说明我们可以知道,这部著作有多个版本,我们用作底本的“横滨本”,是汤先生从日本手抄回国的,可谓弥足珍贵;该著作也曾在《清议报》进行连载,影响也很大;《饮冰室合集》所收的版本,因出版年代较后,中有不少改动。为更好地展现这部著作的情况,我在编辑的过程中,根据原稿认真核对的前提下,借来了《清议报》、《饮冰室合集》进行参校,核实注释。关于《戊戌政变考》,因是事件当事人所著,历来作为研究戊戌变法的重要史料,而不同版本的异同,也体现了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形势下的思考,体现了康、梁不同时期的宣传策略。相关研究者从这些异同中或可窥见尘封历史中的蛛丝马迹。当然,这只是全集的一部专著。全集皇皇二十卷巨著,其中需要核实比对的资料,可想而知。(2)繁简字转化及异体字的处理进行古籍整理,繁简字、异体字的处理是编辑必然遇到的问题。中国文字源远流长,在悠远的岁月中,相同的字往往有多种不同的字形;在推行简体字的过程中,既有多个繁体字对应一个简体的情况,也有一个繁体字对应不同简体字的情况,还有很多古字现在已经很少使用甚至不用的现象。编辑不是文字研究的专门家,工作中遇到的种种情况,只能多查多问,互相咨询。比如:釐字,读xi(一声),一是同“僖”,二是姓氏用;读li(二声),简化为厘;读xi(三声),简化为禧,意为幸福、吉祥。东周有周釐王(《现汉》七版附录)。类似情况在繁简转化时非常多,我们在编辑书稿时要通过多方核实,仔细甄别。我们使用简化字几十年,很多人已经不熟悉繁体字。但在编辑梁启超全集时,我们常常是左手边是竖排繁体的原稿,右手是横排简体的清样,颇有武林高手“左手画圆右手画方”的感觉。为避免繁简转换讹误,责任编辑只能多方核对查证。(3)古文标点对编辑而言,整理古籍最难的问题,莫过于标点。梁启超全集的原稿,大多抄录或复印自晚清民国时期的报刊文献,这些原始史料,大多没有标点,作为编者,汤先生都进行了认真的校订和标点。前面说过,梁启超全集体量巨大,有一千数百万字,编者不仅抄录费时,点校标点更是费时费力。而我们在编辑出版过程中,也有标点方面的疑问,如:前后文相同的情况下标点不一致,依据哪一种更妥当?对于标点造成语意不明、不顺的现象,如何订正?等等。我们清楚,小小标点的差别,意思大有不同。为避免因自己擅改造成讹误,我们遇到类似问题,都多方查证,并逐条请教编者,避免了不少差错。(4)查漏补缺正如编者汤志钧先生在前言中所说的,梁启超著述宏富,其生前身后历来有不少结集出版,但“全集”不全,“合集”有漏。梁启超的诗文著述,除专著以外,很多是他主编的杂志中刊出,汤先生所编全集就是从各该报刊广事搜集入手核查《合集》从而编辑成书(家书、诗词除外)。目前全集共收录文章专著余篇(部)(仅按简明总目统计,书信、诗、词,以及碑帖、书、画等的跋语未统计细目),.3万字。以《全集》第一集为例,所收篇目中,《饮冰室合集》未收或有段落增补的篇目,就达到了36篇之多。由此不难看出,汤先生编辑《梁启超全集》的价值所在。上文已提及,编辑们根据汤先生搜集整理抄录的原稿,能查到原始文献的与原始文献核对,同时也和《饮冰室合集》进行了参校。在这一过程中,发现了个别篇目漏收的现象,如《饮冰室合集》有《劫灰梦传奇楔子一出独啸》一文,编辑把篇目提供给编者,确认是否收录。汤仁泽先生在原始文献中多方查证,确认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新民丛报》,根据全集凡例,以《新民丛报》为底本,与《合集》所收文章进行了比对校订,收入本全集。还有不少内容,是汤先生根据新近发现的史料陆续补入,如书信部分,年南长街54号梁氏档案特展,汤先生第一时间联系,整理出版了其中函札部分,并补入全集。出版社还专门请人把全集的总目录与《饮冰室合集》等已有的结集核对,发现不同篇目,及时反馈编者确认核实。这些工作,在某种程度上避免的“全集不全”的问题。4.编辑与编者积极沟通,解决疑问编辑出版过程中遇到的疑问各种各样,如篇目时间的考证、不同版本间的异同、不同标点方式对文意的不同理解、偶见的漏收篇目的处理、相同或相似篇目的去留、篇目的分类、篇目的排序等等。编者汤志钧先生为了解决这些疑问,曾于年11月26日特地来京。我收集整理了大家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共性问题,当面向先生请教。十年的编辑过程中,我们几个编辑和汤仁泽先生电话、邮件、通信的次数恐怕已无法统计。后来随着
1
查看完整版本: 梁启超150年关于梁启超全集编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