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简介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余姚新闻网丨有人呼吁恢复街头书报亭,有必
TUhjnbcbe - 2025/5/14 19:29:00
北京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在哪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插图:邵天骊


  新闻回顾


  “我们社区配套了一个东方书报亭,它伴着我长大——我从一个看《幼儿画报》的娃娃成长为看大厚本杂志的少年,而书报亭却在去年7月被拆除了,我亲眼看着它被吊装到卡车上运走了……”近日,上海一名初一学生在媒体上呼吁恢复书报亭,引发广大网友
  嘉宾发言


  陈海燕:曾几何时,遍布城市街头路口拐角的书报亭是一代人的美好记忆。当看到上海一名初中生在媒体上呼吁恢复书报亭的报道时,我不禁感慨万千,因为书报亭曾是街头一道文化风景,曾是市民家门口的“文化地标”,由于每天出售的报刊都是最新出版的,又位于百姓家门口,抬眼就能见到,所以一度很受老百姓的喜爱。


  方其军:书报亭相当于一个个微型书店、微型图书馆,散落在城市的各个区域,这对优化城市的全民阅读覆盖面不无裨益。我是喜欢书报亭的。年初夏,我无意间走进南雷路上的邮政门市部,它可算是一间规模稍大些的书报亭,我选了当年第5期《星星》诗刊,这给了我诗歌启蒙,为我打开一扇文化“窗户”。在那期《星星》诗刊上,我知道了艾伦·金斯堡、马雅可夫斯基、中国第三代诗歌浪潮等等。


  王莉莎:上海一名初中生在媒体上呼吁恢复书报亭,引发广大网友
  方其军:后来,那家邮政门市部没有《星星》杂志卖了,再后来连其他的读物也没了。我感到遗憾。我想,我能在书报亭买到那期《星星》,可能是某一个时代阅读习惯的尾声。但是,尽管不售诗歌刊物,书报亭仍有值得留恋之处。比如,在报纸数字化还没出现的时候,得悉比较中意的一篇文章在报纸上发表了,可是还没有收到样报,我会急着到书报亭去找。


  陈海燕:随着时代变迁、移动智能终端的发展,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已悄然改变,街头的书报亭已难觅踪迹,我们姚城街上的书报亭在不知不觉间也像许多城市一样,成了人们很久很久以前的一段回忆了。


  王莉莎:是的,书报亭的消失是伴随着新技术的不断进步而自然发生。另外,不断上涨的房价一路推高租金成本,书报亭利润微薄,自然而然因为成本过高而退出市场竞争;各地文明城市建设对市容市貌有整改要求,书报亭多散乱无章,易被整顿;自媒体、电子杂志等迅速发展,导致纸媒逐渐衰落,书报亭的盈利范围逐渐转向饮料、零食等零售。由此,书报亭日渐衰微,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方其军:今年3月,文旅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推出《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其中,在“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一节指出,鼓励在都市商圈、文化园区等区域,引入社会力量,按照规模适当、布局科学、业态多元、特色鲜明的要求,创新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业态,营造小而美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我觉得,书报亭正好可以融入其中,当然,前提是讲求实效,一方面要在市场机制之下充分满足业主收益增长需求,另一方面为城乡文化空间布局增添形美质优的亮丽风景。


  陈海燕:书报亭的消失,其根本原因是时代的发展带来的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智能手机借助互联网技术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号召力,从牙牙学语的孩童到白发苍苍的老者,几乎人人都可以通过它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适合阅读年龄的群体,更是整体倒向了它。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加速转型,搭载互联网的快车进入了融媒体时代,书报亭存在的空间越来越小。


  王莉莎:不过,书报亭的文化价值远高于其市场价值。作为城市记忆的一部分,一个书报亭承载着多少人的回忆,也伴随着无数少年长大,也许它还是一些人文学梦想的萌芽地。如果能够具体结合城市的文化,融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对书报亭进行模式创新,打造文创新地标,也许能够让书报亭焕发新的生机。


  方其军:在数字化、信息化浪潮之下,纸质阅读几乎可以完全被智能手机视听替代,那么,书报亭的存在意义是什么?找到这个点,才能更好地推动书报亭长期存在,甚至更好地发展。我想,应当从“文化驿站”“嵌入式”这两个方向上去谋划。这两个方向形成的直线交叉点,大概就是书报亭立于不败之地的充足理由和营利定位。公共文化服务是公益的,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的过程中,得保障参与主体即便没有任何补助、纯粹依靠市场本身仍能健康有序地获得利益。怎么在地段设置、内容销售等方面动点脑筋、想点办法,比如,在书报亭推动纯艺术读物的品牌销售,推动主流媒体设置体现即兴化、便捷性的街头稿源采集点。我记得,央视“朗读者”栏目在一些城市有“朗读亭”,类似的媒体节目设置类似的场地时,可以将其与书报亭相结合。


  陈海燕:少年的这封来信不仅引起网友的热议,也勾起我对过去美好的回忆。但时代的变迁我们无法漠视,书报亭如果想“复活”,就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搭上智慧城市建设的快车,才会有生存之地,以往单一经营模式的书报亭已满足不了人们的文化需求,也满足不了经营者的盈利之需。因此,重建书报亭,必须融入“智慧”元素。记得年8月,全国首座“智能报刊朗读亭”曾亮相广东广州南国书香节,在“智能报刊朗读亭”中,人们既可以进行报刊阅览和购买,也可以进行朗读,如果能把书报亭当成文化传播的一种方式,那我想尽可将之纳入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既可点缀、装饰、美化城市,又可丰富市民生活,陶冶市民情操,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之窗,那也是极好的。


  王莉莎:不管信息时代发展多快,电子阅读有多盛行,总有部分人习惯线下阅读,喜欢纸质书籍的感觉,尤其是老年人,更习惯于线下阅读。当下,人们总是容易浮躁,这就更需要安安静静地沉下心去阅读,这不仅是获取知识,更是放松心灵。再者,当全社会都提倡全民阅读、需要把读书培养成一种全民习惯的时候,书报亭以其便利性、随意性的特点,也许能够创造出一种街头读书文化,可能赋予一座城市、一条街道特殊的文化风景。


  网友围观


  guoye:街头报亭成为回忆,是电子书报快速发展的结果,但是毕竟还有喜欢纸质书报的,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重建,也可与其他内容结合运营,以减少成本。


  远东:时代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书报亭作为报刊的销售终端,成为一代人的回忆已经成为事实。但是,有需求就可以有市场,书报亭应该得到财政的支持,同时通过多种经营方式盈利,比如在卖报刊的同时出售食品等。

(来源:余姚新闻网-余姚日报编辑:夏丽霞)

声明:本文转载自,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权,请联系更正、删除。

1
查看完整版本: 余姚新闻网丨有人呼吁恢复街头书报亭,有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