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简介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康守永数字阅读时代看纸媒书法传播
TUhjnbcbe - 2025/5/10 14:43:00

编者按:此文为《书法报》所刊登的本社康守永总编辑参加中国书协“新的文化使命与书法评论研讨会”的论文,特此转发,以飨读者。

数字阅读时代看纸媒书法传播

◇康守永

在数字阅读时代,一些报刊的消亡似乎正宣告着纸媒的总体走向。癸卯之年夏月,即便世界上最古老、年届岁的报纸《维也纳日报》也没能扛过数字的挑战,正式宣布停止纸质出版,今后将仅在网上提供新闻。一份有关美国地方纸媒状况的报告说,美国平均每周有两家报社倒闭。又有消息称,用户曾一度达上千万的《国家地理》杂志,在辉煌了年后,也将停止在报刊亭出售纸质版。国内有不少纸媒在悄无声息地停刊转型,北京的《新京报》宣称要办一份没有纸质版面的“报纸”。出版界的舆论主调前几年还是“纸媒冬天说”,到如今已经要直面消亡的残酷现实。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思考承载着传播传统文化使命的纸媒,似乎显得更加重要。比如说,书法传媒。

纵观以纸为材质和媒介的中国书法史,自从西汉造纸的问世,书法艺术便迈入极富创造性的时代。“在汉末魏晋之际,各种书体相继成熟后,书法由实用艺术向观赏性艺术急剧地转化,犹如黄河决口,势之所至,谁也无法阻挡。而打开这个‘决口’的工具,那就是纸!”“当纸成为书写的主要材料后,笔画可以在上面自由自在地舒展了,结体的大小变化、线条的粗细长短也可以任意地发挥了”(侯开嘉《中国书法史新论》)。如果没有纸质书写,锺繇的《宣示帖》乃至东晋南朝的书风恐怕是另一种面貌。

《书法报》年2月21日版面

纸张带来的变化是综合性的,“古代碑刻散布各地,杂处山野,观摩、研究极为不便,所以中国至迟在唐代就发明了‘传拓之法,可以把碑文拓在纸上,带回家中”(许刚《书法艺术》)。拓石技术的发展又带动了刻帖,从宋代刻帖集大成的《淳化阁帖》到清朝的《三希堂法帖》,是帝王推动的书法传播史上可圈可点的两大高峰。

进入现代的专业书法传播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之后。《书法》《中国书法》《中国书画》《书法研究》《书法报》《书法导报》《青少年书法报》等以不同的办报办刊理念推进着书法事业的发展。但不可逆转的数字化的阅读浪潮,排山倒海般地扭转着大众的读报习惯,书法的阅读习惯自然也是书法人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康守永数字阅读时代看纸媒书法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