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工网
艺术经历:张聚勇,年生,山西太原人,研究馆员,山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太原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现就职于太原市文化馆。多年来,其发表摄影作品百余幅,多幅摄影作品刊登在《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摄影世界》《中国文化报》等报刊上。作品《话丰年》《山寨》获得群星奖山西赛区特等奖,《欢腾》《凌空飞燕》获得山西省网络摄影比赛一等奖,《师家沟民居群落》获得中国摄影家协会优秀奖,《甘南印象》《虔诚》《面食技艺》《二鬼摔跤》等入选平遥国际摄影展。多幅作品在各类摄影比赛中获奖。
近日,秋凉渐至,记者来到张聚勇工作的太原市文化馆(原太原市群众艺术馆),听他聊一聊摄影的那些事。他淡然地说:“摄影是我的爱好,更是我的工作。我和摄影打了一辈子交道,摄影于我是良师益友,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听着张聚勇的话,往事渐渐拉近了时间的距离,仿佛回到了他怀揣摄影梦想的青葱岁月。
17岁,张聚勇来到太原印刷厂职工技校上学。其间,他拍摄了一张照片,随后向武汉的一家报纸投稿,没想到被采用了。这让他高兴了很长时间,也激发了他对摄影的兴趣。于是,他开始到处拍摄。他拍了太原新星大厦的外景,还拍了太原二轻商场里一个买灯人的照片,这些图片很快在报纸上发表了。技校毕业后,他来到太原印刷厂上班,在印刷车间干了4年;后来被调到太原印刷厂广告摄影部,从事摄影工作。在这里,他在摄影上有啥不懂、不会的就向当时的部主任常培仁请教。在摄影道路上,常培仁给了他很大的帮助,他的摄影水平也逐渐得到了提高。
“当时,我拍的主要是广告,拍的月饼盒和酒的包装盒比较多,拍出来后再印刷到包装盒上面。当时,大同有一家金属工艺品厂,专门做铜火锅,到现在还很有名,我就拍铜火锅印刷到包装盒上。广告照片要求美观,为此我就潜心研究用光、布局等。那时的经历让我对摄影的用光有了一定的感悟”。
年,张聚勇被调到太原市群众艺术馆从事摄影工作。岁月如梭,一晃31年过去了,如今他获得正高职称,也退居二线了,但对于摄影的热爱从未停止。只要拿起照相机,他似乎就是一个活力满满的年轻人,完全沉浸在摄影中。为了拍摄一幅好作品,爬高上低他一点也不介意。太原市群众艺术馆开展一些活动,他就通过摄影为艺术馆留资料。每当有演出,他总是早早到活动现场,提前找点位、找镜头感,力求拍出的照片真实又美观。
《凌空飞燕》是他的一幅获奖作品。他打开电脑,找到了原始图片,指着图片讲述起过往。年,太原市群众艺术馆搞了一项艺术活动,其中有太原市杂技团的表演。当那名演员翻身起跳时,他迅速按下了快门。当时,他脑海中就一个念头,觉得肯定能“出东西”。照相机在他的手中不停地咔嚓咔嚓,一拍就拍了十几张。果不其然,仔细观看图片时,身着蓝衣的漂亮小姑娘柔软的身姿、美妙的动作,活脱脱一个乳燕腾飞。于是,这张图片取名为《凌空飞燕》。当时正赶上山西省首届艺术节开幕,他积极投稿,作品《凌空飞燕》获得山西省首届艺术节网络摄影展最高奖———优秀作品奖。此外,他还有很多获奖作品,只是因年代久远,记不太清楚了。
摄影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他的生活。走进摄影圈后,他结识了很多同道中人,他们可以一起去采风、一起谈摄影。年至年,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三,他都会和摄影好友去陕西榆林、山西吕梁等地采风、拍摄,直到农历正月十五才回来。每每回想起那些快乐的时光,都让他感到无比的怀念和向往。他告诉记者:“那时虽然条件不太好,每次出去都是坐着长途汽车,来回颠簸,但心中充满了快乐。现在条件好了,都有了小汽车,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可是再也找不到那样的快乐和满足感了。”
因工作繁忙,他现在很少去采风,大多数时间以工作中的摄影为主,有时也拍一些人文照片,记录时代的变迁。但是,只要太原有摄影展,有时间他就尽量去观看,一来开阔眼界,二来取长补短。平遥影展是山西摄影界的一项盛事,且举办了好多年。只要时间允许,张聚勇都会前往观看。
“我觉得摄影不单纯是一项技术活,应该算是一种技能。人人会摄影,但是不一定都能拍好。拍好一幅作品不是简单地用光、角度、布局,更多的是摄影人情绪的一种表达,把要说的心里话用镜头表现出来,烘托拍摄的主体。我这两年拍摄的作品不多,主要是找不到摄影的思想,陷入了瓶颈。今后,我要多学习、多思考,争取拍出让大家满意的好作品。”张聚勇笑言。
(据山西工人报消息山西工人报首席记者司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