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简介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王少华珍贵影像留住沧州第一
TUhjnbcbe - 2025/5/1 16:19:00
北京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本报记者钱冀敏

今年68岁的王少华是我市一名资深摄影家。改革开放40年来,他用镜头记录下身边和社会的变化。他用敏锐的新闻视角,定格了沧州经济社会发展很多“第一”的精彩瞬间:年,第一艘港口打桩船开进渤海湾;上世纪90年代,石黄高速沧州段开工第一掀土;年,黄骅综合大港开航;年,沧州西至北京南的首列高铁G次通车……一个个“第一”的珍贵影像串联起沧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度。

痴迷摄影40余载

记者:王老师,您摄影多少年了?开始是怎么接触上摄影的呢?

王少华:我是年在部队学习的新闻摄影,至今从事新闻摄影40多年了。年,我把自己在部队拍摄的一张新闻照片寄给《河北日报》,没想到3天后,在《河北日报》的头版刊登了,这对我是极大的鼓舞。从此我开始不断投稿,摄影作品也不断在媒体上发表。年,我还被评为北京军区的优秀通讯员。

记者:从那时起,您就热爱上了摄影,并把摄影作为一生追求的事业?

王少华:年,我退伍回到了家乡沧州,先后分配到市红星电影院和市卫生防疫站宣教科工作。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依然喜欢用镜头记录下身边发生的故事,并积极向媒体投稿。年,因成绩显著,我还获得了沧州市人民政府颁发的“振兴文学艺术新闻事业”二等奖。年4月,我正式调到沧州日报社,成为一名专职新闻摄影记者,这更是给我的摄影梦想插上了翅膀,让我有幸用影像记录下沧州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的许多珍贵瞬间。

记者:这些年,为了拍好照片肯定下了不少功夫?

王少华:“艺无境,学无涯。”这些年,我一直在用心学习钻研摄影,从没间断。年,《山西青年》在全国率先创办“刊授大学”,我积极报名,参加了“没有围墙的大学”的学习。后来我又参加了北京中国新闻学院“新闻摄影”专业的脱产学习。早在年,我的论文《艺术摄影与文学修辞》就刊登在河北省第一本摄影论文集上。一位摄影前辈说:“摄影记者不只是用照相机拍照,更是用思想、观念和情感拍照。总而言之,是用‘摄外功夫’拍照。”我没上过大学,文化底子薄,在认真钻研摄影技巧和摄影理论的同时,我还不断提高自己的“摄外功夫”。现在,我仍然每年自费订阅《大众摄影》《摄影世界》《中国摄影报》等报刊十几份,其中《艺术世界》《人民摄影报》,我已连续订阅30多年,《大众摄影》《摄影世界》等我已连续订阅了20多年。

捕捉“第一”见证巨变

记者:伴随改革开放的大潮,您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沧州进步与发展的很多“第一”?

王少华:时代创造机遇,机遇迸发激情。我用镜头见证并记录着沧州改革开放40年来的翻天巨变。在拍摄中,我对抓“第一”尤为用心,因为从专业角度来讲,“第一”具有较强的新闻性,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从社会价值来讲,也更有意义。这些年,我记录下了沧州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领域发生的很多“第一”:年,第一艘港口打桩船开进渤海湾;年,首届吴桥国际杂技节开幕;年,石黄高速公路奠基;年,沧州首届武术节盛大举行;年,沧州市举办“首届牛羊优良品种大奖赛”;年,沧州人书画展首次在北京美术馆展出;年,京沪(河北段)、石黄高速公路开通;年9月狮城公园开园;年12月,沧州西至北京南的首列高铁G次通车……我拍摄的众多“第一”远不只这些,今天再回头翻看这些照片越发显得珍贵,一张张照片留下了沧州发展的重要视觉档案。

记者:王老师,近年来,您多次到黄骅港拍摄,可以说见证了港口的发展。

王少华:年,河北省第一个地方商港——大口河港口开工建设。当时,我随《今日沧州》画册拍摄组拍港口日出。听到隆隆的开钻声,我敏锐地拍下了这张“第一艘港口打桩船开进渤海湾”的照片,可以说记录了打响建设黄骅大港第一枪的珍贵影像。从那时起,30多年来,我一直跟踪拍摄,每当黄骅港发展的重大时间节点,我总是想办法到现场记录下来。我拍的一组《黄骅港暨朔黄铁路全面开工》纪实图片,记录了黄骅港年——年12年建设历程,曾荣获河北省第十五届新闻摄影年展一等奖。

记者:这些年,除了拍“第一”,您还用镜头记录下了我们城市哪些方面的变化?

王少华:为我市创建省级、国家级园林城市,我连续拍摄了8年,出了两本精美的画册,见证了沧州“盐碱地变绿洲”的巨大变化。

除此以外,我非常

1
查看完整版本: 王少华珍贵影像留住沧州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