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张杰
虽然在小说《围城》里,钱钟书通过塑造方鸿渐这样的人物,对当时的一些留学生在海外获取学位“镀金”的现象给予讽刺,但像方鸿渐这样买假文凭糊弄亲友的“留学生”,不能概括所有人。
翻阅《清华大学留学管理研究(—)》这本书,可以看到,在方鸿渐的时代,有不少中国年轻人出国留学是纯粹为了学到真知识,真本领。他们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之心非常真诚。很多人都将爱国之情、救国之志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比如我国著名光学家龚祖同年到德国入柏林技术大学(即柏林工业大学),两年后以“优越毕业生”的荣誉毕业,并获得特种工程师的称号。毕业后,龚祖同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但此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博士学位回国,为民族效力。
书中还有众多留学生通信、回忆,以及中国留学生后来行迹记录,类似事例不胜枚举,比比皆是。
年3月,清华大学校史馆副馆长、历史学博士金富军撰写的《清华大学留学管理研究(—)》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在书中,金富军以—年间游美学务处、清华学校等不同阶段清华对留学生的管理为主线,梳理了包括留学生考试选拔,留学生选习科目设置,驻外留美监督处的设置、人员与职能,对留学生思想、经费、学业及生活的常规管理,留学生归国服务管理等方面,并且对20世纪30-40年代有代表性的清华留美公费生制度进行了个案分析。
为此,金富军翻阅了大量报刊文献、个人文集、回忆录、日记、书信、研究论文和著作,不论是整理成书的,还是埋藏在文、理、工各种杂志或学位论文之中的,只要与该论述主题相切合的材料,都囊括进来。清华大学历史学教授蔡乐苏在序文中说,书中“充盈着一种凝重的力度和精度,给人一种平实、真实、扎实、切实的可靠感和诚朴感。……我一字一句读下来,对清华数十载留学管理的来龙去脉不仅了然于心,而且信中充满了对清华前辈爱国敬业的景仰之情。”
“清华校史是中国近代学术独立自主过程的具体例证”
年,冯友兰先生以哲学家的睿智和史学家的洞见,在《三松堂自序》中深刻地指出:清华大学的成长,是中国近代学术独立自主的发展过程的标志。自从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承认在历史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中国落后了。中国要赶上去。这是鸦片战争中,中国用鲜血得到的教训。同治年间,曾国藩和左宗棠都主张选派聪颖幼童到西方去留学,先学语言文字,后学科学技术。他们曾经派了一些人去。后来觉得,这个办法太浪费,西方的语言文字以及初步的科学知识,是可以在国内先学的。最好是在国内先办一些预备学校,给那些幼童们先打下基础,然后再到西方留学,直接入大学,可以缩短留学年限。后来又进一步,知道大学我们自己也是可以办的。与其派很多学生到西方去留学,不如请少数西方大学教授来帮助中国办中国自己的大学。这样,中国的大学教育,可以比较普及,而中国的科学技术也逐渐可以独立自主。这三个步骤,就是中国近代学术逐渐独立自主的过程。清华的校史就是这个过程的具体例证。
年10月14日,梅贻琦校长致函乔冠华、季羡林、敦福堂,勉励他们在德国努力学习。
年5月,封面新闻记者专访到清华大学校史馆担任副馆长、历史学博士金富军。
封面新闻:为了写这本书,你肯定看了大量的资料。在看包括留学生日记的时候,你有什么感性的感受?
金富军:看这些早期的资料,我的感受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后人怀古,异世同情。虽然我们跟他们所处的时代不一样,但是其实我们都能够通过他这个文字能够感受到他的所思所想,能够感受到他那个脉搏、脉动到底在哪。我们20年代清华校友就说了:清华的职责有两个,一个是利用知识帮助解决国家的问题。第二的话架起沟通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我认为,这个问题到现在并没有过时,到现在还是立得住的。以清华为代表的留学生的派遣向西方学习,留学生回来以后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中国,然后逐渐发展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术文化,这个过程我认为应该是主动学习引进,水平不断提高,达到一种双向的交流,双向的互动,这一个历史的常态。一个国家的强大,一个民族的强大,一定是开放的对外学习与交流,而不是闭门造车、固步自封。
封面新闻:你此前说,觉得在清华做历史研究,有特殊的优势。可以帮助你有一些新鲜的角度。请您具体谈一下呢?
金富军:在清华做校史研究,有自己的优势。清华大学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重要作用和影响。在年办学过程中,清华大学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为国家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正因为清华大学是中国极有代表性的大学,因而清华大学校史,学术界、社会上都极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