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简介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励志内江这个初中毕业的民工,竟写出30
TUhjnbcbe - 2025/4/20 18:00:00

在外打工二十多年,他辗转奔波在北京、重庆等多个城市,岁月在他黝黑的面庞上磨砺出一道道沟壑,同时,对家乡的思念也赠予他文学创作的激情与灵感。

今年47岁的周英德,是资中县明星寺镇新塘坊村小有名气的“打工诗人”。如今,他创作了三百多首现代诗,在《内江日报》等媒体上发表数十首,他还成为了资中县作家协会的会员。

诗歌里的浓浓乡愁

“在外这么多年,我最思念的就是家乡,新塘坊村的每一块土地、每一棵树都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我写了三百多首诗,有三分之一都是关于乡愁的。”周英德说。无论他走到哪里,根都在新塘坊村,乡愁,是他的诗歌最重要的主题。

“……新塘坊村站满山头,一阵风吹来,那城市的味道,就在远方,村里的老人老了,村里的民风老了,方言却拍打我的肩膀……”这是周英德创作的《新塘坊村》。这首诗,周英德几乎是一气呵成,他说,感情是最好的老师,情绪涌现出来,下笔自然流畅。

周英德拿出手机,找出他保存的诗歌,将那些和乡愁有关的诗歌深情的读出来——

“我被一场乡梦喊醒,那里的早晨特别蓝,像大海一样,我走着走着,梦长大了。”

“浮桥,我仿佛看到那些战战兢兢的影子,水流的声音,穿过鹅卵石,一些波光微微跳跃。”

“城墙里的岁月,布满了沧桑,我是你心灵的一双眼,不管我在哪儿,都放眼未来。”

“城市里的脉动,在滨江路,在人群里,我的爱不能停歇,我的爱感染每一寸土地。”

翻看、吟诵,手机里的一首首诗,凝聚着周英德对故乡深深的爱。

“打工诗人”的成长路

周英德写诗,是受到同村发小的影响。

“我只读到初中就辍学打工了。有一次,发小带回一本诗集给我看,现在我都还记得,那本诗集叫《夜丁香》。”周英德陷入回忆,眼睛闪着亮光。

周英德说,那本诗集激发了他对诗歌的热爱,后来在阅读的过程中,看到好的诗歌,他就抄下来反复背诵。

阅读时间长了,周英德受到熏陶,试着创作现代诗。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他不断扩展学习方式,从阅读报刊杂志到看诵读节目,再到网上与诗友交流,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人,学习了不少写诗的技巧。

年,周英德订阅了《星星》诗刊,通过诗刊认识了泸县一位诗人,这位诗人看了周英德的诗后,向他推荐了内江诗人、评论家魏光武。

和魏光武取得联系后,周英德迫不及待将自己的诗拿出来请教。

“‘你这些诗再打磨一下,完全可以在《内江日报》上发表呀。’魏老师这样鼓励我,我才鼓起勇气向内江日报社投稿。”周英德说。

这几年来,周英德向内江日报社投稿数十篇,每一份发表了自己诗歌的报纸,他都收藏起来,整整齐齐放在木柜里。

近年来,周英德学会了上网,每次在手机上写完诗,他就将其发表在朋友圈、QQ空间,朋友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打工诗人”。

枯燥日子有了生命

过去,周英德在工地做建筑工人。白天在工地忙碌,到了晚上,很多工友都躺在床上呼呼大睡,周英德却从行李中找出纸笔,借着路灯的光线写下打工一天的感触,或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打工生活辛苦、枯燥,但有诗歌相伴,那些枯燥的日子就有了生命。”周英德说。

母亲的叮嘱与关怀,总能温暖周英德孤独的心。那些叮嘱催生灵感,他写下《在火车上,我用文字勾勒母亲的轮廓》:“火车奔跑的速度,我是用文字记录的,隔着车窗,我用文字,勾勒母亲的弱小、呼吸、白发、皱纹……多么亲切,又多么沉重。”后来,周英德用这首诗参加四川省第三届农民工原创文艺作品大赛,获得评委好评。

现在,周英德学会了开车,成为一名货车司机,一年到头开着货车奔忙在全国各地。长途开车,也是很枯燥的事,没人聊天,诗是最佳搭档。

途中,若是灵感来了,他就将车停靠在路边,拿出手机,记录下脑海里瞬间闪现的文字。晚上找到旅馆,他的消遣还是读诗、写诗。为此,他每次出车之前都会带上一两本诗集。

“打工诗人”享誉内江

年,周英德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晓,多家媒体报道前来报道。年,周英德加入资中县作家协会,在前辈的指导和鼓励下,他朝着文学梦不断前行,参加了许多文学培训、比赛、展览活动。

年12月,周英德参加了《星星》诗刊在成都举办的四川青年诗人诗歌创作培训班学习,进一步领悟诗歌的魅力,拓展了自己的诗人情怀;年1月5日,周英德的诗歌《与罗泉对话》荣获“千年龙镇——罗泉”主题征文三等奖;年5月10日,其诗歌《小雪》在内江芭蕉井展览馆举办的农民工书诗画展览中展出;年11月23日,诗歌《我从夜里取出自己》荣获“首届内江文学奖”三等奖。

“村里的炊烟短了,时间被一层薄雾笼罩,山峦重叠,一抹夕阳从很窄的天空升起,道路两旁,树叶轻了很多,空气变厚了,而我从嘴里说出的每个字,比雪还轻,异乡那些白色的冬天,在睫毛上站立。”周英德说,这首《小雪》是他最满意的一首作品。

诗友评价,这首诗“清新灵动的语言,像一块磁石深深吸引着读者;画面简洁唯美,语言凝练,写作手法新颖独特,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故土深深的思念之情。”

“最近,我尝试着写散文,写了关于母亲、三姐的散文,文学界前辈告诉我,要拓展诗人情怀,提升写作素养,不能仅仅写诗,还要能够写文章。我不奢求成为大家,但希望能够从中受益。”周英德说。

尽力帮助贫困学子

诗意的生活让周英德很满足,他唯一的遗憾就是自己学历低,所以他对一双儿女寄予了深切的期盼,鼓励他们多读书,常常给他们讲写诗的乐趣。

“他们生在这个好时代,享受着书香满园的快乐,我很羡慕,所以一再叮嘱他们,不要辜负这美好的生活。”周英德说。

若是遇到因贫困不能圆大学梦的学子,周英德都尽力帮助。

去年,周英德得知威远一位贫困学子考上了大学,却没有钱交学费,他积极跑前跑后,联系媒体报道,并自掏腰包捐钱。还有一次在资中朋友家,得知一个在读大学生家境贫穷,他马上捐赠元。

在帮别人圆读书梦的同时,周英德也渴望圆自己的学习梦。“有的培训班限制了年龄,年龄大了不让进。但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农民工,也渴望学习呀。”周英德说。

再过几天,周英德又将离开家乡,下次回来该是夏天了。周英德有些不舍,这几天,他得抓紧时间种玉米。

“上午我才去挖了土,休息了这么久,现在该去干活了。”周英德说。一句话结束,他“放下”诗歌,穿上筒靴,扛起锄头,朝田野走去,田坎两旁,油菜花开得正艳。

来源:内江日报

文稿:李静

编辑:陈玉玲、陈春燕

图片:李静、网络

1
查看完整版本: 励志内江这个初中毕业的民工,竟写出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