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的华夏书信文化博物馆全貌。
华夏书信文化博物馆吸引了很多中小学生前来体验千年书信文化魅力。
余封书信的诉说
在济南商埠区的东西干道中,有一条曾是唯一铺设泰山花岗岩的石板路,也是唯一一条设有德国标准排水设施的道路,老济南习惯上称之为“一大马路”——经一路。当年,在这条街上两侧,欧式风格的胶济铁路济南火车站、济南电报收发局及应运而生的洋行、客栈、西式别墅等为传统的老济南带来一股西洋气息。沿经一路天桥路口往西走,就是著名的原胶济铁路济南站近现代建筑群,济南电报大楼是这建筑群落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圆形窗洞、圆柱状角楼、窗楣曲线柔和……这座建于年,至今已有年历史的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筑,历经百余年沧桑,同样见证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如今,为了更好地将老济南邮政历史和中华民族书信文化历史传承下去,让民众能充分地了解到近代邮政的发展历史和传统尺牍信札中所包涵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济南电报大楼变身为老济南文化主题邮局和山东华夏书信文化博物馆。作为山东首家以书信为主题的博物馆,里面存放了余件名人信札,让被淡忘的书信文化重回人们视野。
走进大楼,建筑内部庄重大气,“西洋范儿”十足。一楼东半部分,设置了老济南文化主题邮局,向公众提供信件、包件、报刊、集邮、邮购等邮政服务,还展示和售卖着“印象济南”“老济南建筑”明信片,并可以加盖主题邮局纪念邮戳;西半部分则详尽介绍了书信文化史和古代书信等。屋顶上两张大红的“大清龙票”,默默向观者介绍中国邮政的发展。走上二楼,视野更显开阔,复古式的巴洛克风格吊灯将整个室内照得暖暖的,出自名人之手的书信一一在此展出。
徐志摩写给朋友陶太太的信,溥仪皇帝的老师梁鼎芬约人喝酒的信,梁思成和林徽因与友人的书信,还有朱自清、周作人、冰心、陶行知、茅盾、巴金、丁玲、钱钟书、杨绛、艾青、蔡元培以及清华四大国学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等人的亲笔书信……走进与现代气息结合的这座建筑的人们,仿佛走进了一扇“时光之门”,多封名人书信引领参观者穿越回那个“鱼传尺素”的时代。
“早年附近居民的大部分通信、包裹都是通过这儿办理,从这个像邮筒的大门进去,高高的柜台让市民必须站着才能看见里边,买8分的邮票发信,邮寄包裹,亲情、友情都从这里传递。特别是遇到紧急事情也会发封电报,因为电报在当年是最快的通信工具,当时电报是按字数收费,一字三分钱,为了节省铜板,尽量缩短电文。”山东华夏书信文化博物馆馆长杨志国微笑着回忆那个时代,“曾经一天收信收好几箩筐,邮递员印邮戳印的手腕疼,现在一个月也收不了一箩筐。”随着通讯网络的发达,已经很少有人写信,但作为拥有多年历史的家书文化不应该被忘怀,这也是他们建立这座博物馆的原因。
在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明信片上,老电报大楼的样子比现在要帅气得多,照片中角楼上方饰有黑色的盔顶,盔顶上有细长的避雷针,远远看上去,像一个威猛的武士。这座呈“L”形布局的建筑,东西沿经一路、南北沿车站街各长30多米,建筑面积多平方米,建筑从基础到顶端均以石材为主,坚固耐久。
新中国成立后,该建筑一直作为车站街邮电支局进行使用,尽管很早就挂起了“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却一度被周边的小摊小贩遮挡。在外人眼中,这座充满文化又威严庄重的建筑,一度是闲置的。
年,按经一路拓宽改造标准,这座见证济南历史进程的典型城市设施面临消失,它的处境引发市民对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