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简介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使晚清各
TUhjnbcbe - 2025/4/11 16:01:00

晚清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广州、上海、福州、厦门等成为通商口岸,相继开放。西方传教士在各口岸甚至内地传教游历,西方的资本、文化、商品、信仰、技术等伴随着中国门户的开放与扩大,大规模地涌入,学校、报刊、杂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国内的一些大中城市。

新兴产业、新式教育和技术、新思想、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新鲜事物,给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激荡,传统社会秩序的大分化、大改组和大变革在异质文化的冲击下悲歌激进。

中国传统社会以士、农、工、商为主的基本职业框架,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走在时代前列的知识分子,再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变乱时代社会政治的虚弱和统治阶级的危机,激起了具有忧患意识与参政意识的知识分子,强烈的爱国情结与变革政治的心态,传统的士人在伴随着鸦片战争而来的,欧风美雨的冲击下,发生着历史大变局下特有的徘徊、思考与分化。

于是有人依旧专心科举成名之路,有人跨入新式学堂,有人出国留学或成为外交人才,有人入仕为官,有人潜心学术,有人创办实业,有人热衷于教育,有人成为买办,有人成为专业技术人才,有人致力于新军或警务,有人投身于革命。

大部分传统的士大夫,在19世纪的西方文化传播过程中,逐步接受了近代化知识,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而转化为近代型知识分子,越来越多的人从传统中转变出来,融入时代潮流去支持和从事新式活动,传统的人才结构及人才流向发生了根本变化。

正因如此,近代中国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立宪、革命等口号不断涌现,洋务派、维新派、保皇派、立宪派、革命派等层出不穷。

年,一纸诏书结束了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在天下人才自觉不自觉地、走上了不同的近代职业道路之时,进士,这些国家的高级知识分子和中坚力量,其流向也发生了极大变化,走上了更加宽广的成才之路。

由于进士出身者一般文化素养都较好,事业起点也较高,做出成就者还是多数。一部分投身政界、军界或工商界,名重一时,也有部分从事各种文化、教育、新闻、出版事业且业绩不凡。

从职业角度来看,晚清进士主要有以下几种流向: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晚清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一部分进士淡出官场,退隐乡里。如徐从枢,咸丰3年中式,适逢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迅猛发展,未及出仕,隐于家;光绪30年进士雷恒、陈国化,民国后隐居不仕。

而大部分进士由于深受传统儒家文化熏陶,以学而优则仕为价值取向,缠绕着一种强烈的从政情结,他们入仕为官,有的位极人臣。面对西方精良武器,和资本主义文化的双重挑战,一批士大夫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冲开闭关锁国的牢笼,把视野投向国外,去考察风云变幻的世界情形和寻求制御之方,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尤为突出者。

如同治2年探花张之洞,位列封疆大吏,创办近代工业和新式学堂,编练新式军队,修筑铁路,派遣留学生,成为名噪一时的洋务干将;光绪年间进士康有为、刘光第、杨深秀等讲求西学,在全国各地创办各种学会、社团和报刊,领导了轰轰烈烈的维新运动。

立宪派首脑人物谭延闿、汤寿潜等发动了三次立宪请愿活动;当革命排满风云激荡之际,相当一部分进士如杨咏裳、杨兆麟、刘绵训等加入同盟会,投身革命,选择了暴力革命的方式。

辛亥革命后,熊希龄拥护袁世凯窃国,任财政总长和热河都统,年与梁启超、张謇等组,任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汤化龙曾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内务总长、众议院议长;沈钧儒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高法院院长。

清朝统治受到极大的威胁,镇压农民起义的重担终落到了汉族地主手中。国危民难之际,在积极入世,

1
查看完整版本: 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使晚清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