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正是诸说混合论的倾向形成了20世纪最初十年间,政治、哲学和文学运动的特征。此时正值激进程度不同的变法维新获胜的时代,其捍卫者和代言人仍属于消亡中的旧制度下的士大夫阶级。
他们无法理解自从签订马关条约以来,尤其是自从中国被划分为西方列强的势力范围和义和团事件以来,中国的悲惨命运便在劫难逃了。
▲《马关条约》签订现场连中国最优秀的思想家们,也都认为日本的道路(在传统和现代化之间调和的道路)仍是可行之路。这种幻想无疑源于中国的政治机构尚未崩溃的事实,当时还存在着一个内地的中国。对于那些无论其倾向和根源如何的变法维新者们来说,其地理方位和文化更接近中国的国家-日本,便显得在一切领域中均可被奉为楷模(教育、军队、制度和公共伦理)。
由于大批中国留学生前往日本的大学、技校或军校中完成其教育(我们估计其数目在年左右为1.5万名),也由于政治流亡者从日本各协会和明治政府方面获得了支持(从年起便设立了“东亚文化协会”,以便扩大日本在远东的影响),还由于日本在年战胜俄国军队和舰队之后所增加的威望等,日本的影响又得到了加强。
▲派遣到日本的留学生中国学生经常是通过日文译本,才接触到了西方的文学和哲学作品。中国革命派和共和制的共同策划者们,也从日本得到了某种鼓舞。但他们仅仅代表着边缘性的、少数的和秘密的思潮。相反,维新变法者们(也就是日本式的君主立宪制的支持者们)当时却在文化界和青年中,产生了最广泛的影响。
他们的代言人是梁启超,此人看来是一位优秀的论战文作家。梁氏自从年百日维新失败之后,便亡命于日本,并在那里展开了坚持不懈的斗争,试图以其在报刊中发表的文章、抨击性短文和著作,来鼓励其同胞们分析中国衰落的原因,从而吸收当时的新思想,并使之适应于中国传统,如进化论、自由论、创业精神、崇尚科学等等,最重要的是造就一代新人,因为弊病来自世人都惯于受辱的心态,必须用竞争的和斗争的精神、民族主义和不调和行为,以及西方诸国和日本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品德来取代温顺、驯服、容忍的思想,取代与已消失的和过时的文明类型及政治制度相联系的传统伦理。
▲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我们在梁启超的一位同代人身上,又重新发现了强调深刻改造公共伦理的必要性的主张,此人就是福建人严复(~年)。他在接受了传统教育之后,又曾进入福州船政学堂,在那里学习了英文并接受了技术与科学培养。当严复在英国皇家海军大学学习时,他发现了达尔文(Darwin)和斯宾塞(Spencer)的著作。他非常注重英国的法律和制度,在19世纪末年返归中国后,便成了英国进化论哲学著作的最早翻译家之一。
他于年翻译的赫胥黎(T.H.Huxley)的《天演论》(本意为《进化与伦理》)使其名噪一时,接着便是~年间的一系列其他译著:斯宾塞的《群学肄言》(本意为《社会学研究》)、亚当·斯密(AdamSmith)的《原富》(本意为《国富论》)、穆勒(StuartMill)的《群己权界论》(本意为《论自由》)、孟德斯鸠(Montesquieu)的《法意》(本意为《论法的精神》)。严复所谓“信、达、雅”的译文,是用很讲究的文言文形式翻译的,充满了文学隐喻,有时还非常含混,其中附有他个人的注释。它们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向时人灌输了一种认为物竞天择不仅是被强加给动物界的法则,而且适用于各民族的思想。
▲阿道司·赫胥黎严复及其同时代的人对于达尔文进化论和盎格鲁-撒克逊社会学的这种兴趣,确实有一种政治背景,上述学说为传播一种受到西方启发的公共伦理学提供了佐证,尊重个人、自由、民主将逐渐深入到中国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制度中。这里并不是指抄袭西方,而是受到了西方的启发,这种意图在其形式本身中就已很明显了。严复的译本是用文言文翻译的,并夹杂着个人的看法,同时,西方文学著作的第一批译本,也都是以文言文出版的。实在说,这更应该是编译而不是真正的译本。它们应被归功于严复的一位同代人——福建人林纾(~年)。
林纾在19世纪末很快就名震学界,因为他翻译了大仲马(AlexandreDumas)的《茶花女》。林纾根本不懂任何外文,只是根据别人的口译而采取了非常自由的译法,他共译出了多部西方小说,其作者也林林总总,包括了司各特(WalterScott)、笛福(Defoe)、狄更斯(Dickens)、塞万提斯(Cervantes)、易卜生(Ibsen)、雨果(VictorHugo)等等。新内容与传统方式的这种结合,构成了20世纪初两位主要翻译家著作的特点,而且这种特点也出现在文学创作中了。在~年间,共有一千多部小说问世。
▲《茶花女》舞台剧所有的小说均与维新变法运动有关,它们受到了关心国家命运思想的启发,旨在进行社会和政治批评。但它们始终因为以章回体叙述情节、人物的多样性和现实而沿袭了18~19世纪中国小说的主要模式。
结语
其中最著名者为大文豪刘鹗(~年)的《老残游记》(年)、吴沃尧(吴趼人,~年)在~年写的三十多部小说,李宝嘉(李伯元)的以时的腐化官场为靶子的著名小说《官场现形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