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明碰撞产生的“摩登”文化现象为西方文化在近代中国本土化后的典型的表现。其产生和发展离不开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故就本质而言,其实为西方文化大规模输入中国和中国人普遍接受西方事物的重要体现。
我们认为民国建立后采取的移风易俗措施提供了西化风俗生存的政治土壤,五四新文化运动营造出开新的适宜新风尚的社会氛围,以及近代城市拥有适宜于产生前卫文化的土壤。
一、“摩登”文化现象产生的时代
1、民国提供了新风俗生存的政治保障
年民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翻天覆地的伟大革命。她结束了统治中国二千余年的封建帝制,推翻了清王朝,使其作为顽固守旧势力的政治大本营被彻底颠覆,从而使种种革新事业得以推行。
例如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陈独秀等人利用《新青年》、《新潮》杂志为阵地,主张打倒古文、采用白话文的白话文运动只所以能够顺利开展,就得益于民国初年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尽管民国后政治舆论环境还存在着各种局限,但民国的成立毕竟是一切革新事业的总出发点,一切新人物与新思想由此得以出头,得以表现。
否则,就像对待戊戌百日维新运动一样,一个顽固老太婆的一道谕旨,就可以把其全盘推翻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民国建立后为各种新思潮、新思想以及新风俗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年南京临时政府存在的短短三个月时间里,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发布了一系列扫除风俗之害的令示,颁布了一系列社会改革的文告、法令,包括废止一切跪拜礼节,改行鞠躬礼,革除前清官厅称呼,下令全国自命令到达20日内,一律剪断辫发,禁止緾足、赌博,严禁种植和吸食鸦片、禁止蓄娼和买卖奴婢、禁止赌博和迎神赛会等内容。
这些文告、法令充分表明了孙中仙和南京临时政府革除恶风陋俗“以培国本”的决心,其所实行的扫除风俗之害的措施,营造了适宜新式风俗文化产生发展的新氛围,还使新社会文化的持续发展成为可能,这方面以民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出现的社会生活新气象最能说明问题。
继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之后掌握政权的北洋政府和其后的南京国民政府,因时运所迫及巩固政权的需要,亦采取措施推行诸如剪辫、禁缠足、禁烟、禁赌、禁娼等方面的风俗改革内容,对推进移风易俗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新文化运动营造了开新的社会氛围
五四新文化派还明确提出了伦理道德革命。他们对旧道德的批判集中于忠孝贞节三方面,孝道、节烈、男尊女卑和封建迷信等旧风俗成为他们抨击的对象。他们大力提倡男女平等,主张男女同校、社交公开、经济独立、婚姻自主,破除贞操观念等等,形成了一股提倡新习俗在内的新文化浪潮。
五四时期的新道德革命和新文化建设,在本质上是对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相关运动的继承和发展。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较早地开始提倡风俗改良,其所提出的不緾足、禁早婚、兴女学、禁鸦片、讲文明、重卫生、讲简捷、重效率、反跪拜、重女权,以及断发易服改元等主张代表了戊戌时期除旧习、立新风的社会变革。
在五四新文化群体的共同努力之下,在全国主要城市均形成了宣传新文化的环境。受益于民国成立初期较晚清宽松的政治环境,这期间,新出版的各种报刊及杂志既有数百种之多,它们使许多新派人物有了自己的言论阵地,尽管不同的报刊杂志代表了不同阶层的思想观念。
但这类言论阵地的出现,不同思想观念的交锋,形成了20世纪初年言论思想多元的独特时期,其中更有利于新派西化思想观点的传播与普及。
二、舆论界围绕摩登现象的论争
1、摩登否定派的言论
所谓摩登否定派,是指对作为西化事物典型表现的“摩登”现象持全面否定态度的思想派别。该派在言论上的突出表现,就是把摩登当成一种西化陋习看待,认为摩登生活方式与传统纯朴的习俗格格不入,更败坏了社会道德,它不仅仅是一种陋习,更是一种堕落的标志。摩登并不仅限于女性事物,然而以“摩登女郎”的表现最为突出。
因此,否定摩登派大都在禁止妇女摩登和教唆妇女从良方面大做文章。在他们看来,妇女首先“应该要做贤妻良母”。自己的人生观端正后,然后哺育儿女,使成为将来良好的国民。在经济上应该要于男子谋平等,要注意生产,自食其力。
应该敬爱丈夫,孝顺父母。摩登否定派在当时有政府的支持,并多为站在中国文化本位主义立场上的言说,其气势较为强盛。把西方生活方式作为奢侈糜烂腐朽的事物加以排斥,提倡中国传统美德,是其核心观点。
因此,他们无视20世纪初年中国城市已普遍西化的现实,对于城市生活中的种种摩登事物看得过于消极,缺乏融通性和疏导性,是其不足。然而,他们看到了随着大量西方事物的流入,以及人们盲目追逐西方的赶潮行为所造成的社会混乱,主张保留传统生活习俗中的某些合理要素,这是其长处所在。
2、摩登肯定派的言论
“奇装异服”作为摩登是重要的外在表现之一,也是最受政府打压和摩登否定派攻击的内容之一。对此,客观地指出了“奇装异服”流行的社会原因,并肯定其合理性,是为摩登肯定派的重要观点。摩登肯定派还强调,对于奇装异服“还是不要强制取消的好,而应以感化为主”,“要取缔奇异服装,还要从教育方面着手”。强调教育和感化的作用。
奇装异服之所以能取悦于人,主要是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然求这种心理满足的地方,是在娱乐场所,而不在整个的社会上。只要服装在适合它的环境里穿戴,无论怎样花样翻新,也不会有伤大雅。
摩登否定派站在正统的或传统的立场上,把摩登现象完全作为消极社会文化现象来看待,完全忽略了摩登所指代的褒义内容,只看到摩登所指代的贬义内容,把摩登事物当成西化陋习和奢侈生活方式看待,视为招致青年堕落的洪水猛兽。而摩登肯定派则站在西代的或现代的立场上,从男女平等和个性解放以及时代进步等方面,肯定和赞扬摩登行为。
认为奇装异服也好,跳舞也好,自由恋爱、自由结婚、自由离婚也好,都是人们个人选择的正当权利,是追求美的和幸福的行为,并不必然地导致社会道德堕落。因此,两者之间的冲突和论争是必然的。
三、政府立场
1、政府对“摩登”行为的取缔措施
民国政府对待“摩登”社会现象持怎样的立场,这是决定摩登走向的关键因素。从当时的历史文献上看,否定“摩登”行为者,以政府方面为最力;否定“摩登”行为者,以封建卫道士为最勤。从当时政府所持态度和立场以及采取的措施,可以看到摩登否定派与摩登肯定派论争背后的政治倾向。
从民国各级政府对待摩登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来看,其对以奇装异服为代表的西化事物基本上持否定态度。20世纪30年代前后也是中国西化进展最为迅速,摩登事物最为繁盛时期,这种状态势必招致传统守旧势力的抵制。
在他们看来,城市摩登的生活方式,只会造成纸醉金迷、道德堕落的人群,它会严重败坏社会风气,削弱人民的斗志,特别在大敌当前的时期,危害尤巨。进而言之,摩登文化不仅造成了背离传统的多元化倾向,更便利了洋货在中国的倾销,这与政府所一贯提倡的国货运动也是背道而驰的。所有这一切,注定了政府在对待摩登问题上持否定和排斥的态度。
2、“摩登破坏团”的评价
摩登破坏团一经发生便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冲击,引起了舆论震动。由于摩登破坏团事件过于负面的影响,一时间造成了社会恐慌,一些时装模特和电影演员、名星等,因担心遭到摩登破坏团的袭击,便尽量深居简出,在装束上也不敢再象过去那样张扬了。破坏摩登的行为,并不能使中国立刻变成强国。
如果认为凡是用外国原料所裁制的衣服就是摩登的衣服,那么,我们应该想到中国为什么制造不出摩登的衣料?摩登破坏团就应该准备大量的镪水,去遍洒造成中国经济落后、工业衰败的“一切帝国主义者,以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走狗们,汉奸们,他们才是中国真正的摩登破坏者。
结语:
中西方文明碰撞产生的摩登现象的产生有着极为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它与晚清以来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大规模传播密不可分。自英国从鸦片战争打开国门以来,西方诸国通过中国的沿海通商口岸,不断地向中国输入西方文化。
摩登文化现象的产生有着肥沃的生存土壤,民国成立后所颁布的一系列风俗改良的法律法规以及所采取的相关措施,也为摩登文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社会文化条件。
参考文献:
《妇女杂志》
《近代中国与文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