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前,也就是年1月19日,医院传出噩耗,一代推动潮流、引发震荡的舆论巨子梁启超病逝,享年56岁。翌日,胡适、丁文江、陈寅恪、任鸿隽等生前好友纷纷赶来,为梁启超在广惠寺装殓遗体。2月17日,在北平、上海同时举行规模盛大的公祭活动,以纪念这位为民族救亡图存奉献毕生心血的思想者。然而,国民政府未派一人参加悼念。
梁启超生前对国民政府侧目而视,批评其腐败、专制,国民政府对梁自然也不肯放过,甚至暗中监控梁的往来书信,故意丑化其形象,贬低其贡献。其生前的叱咤风云与身后的落寞寂寥形成鲜明对比。
作为深刻影响时代潮流的思想巨匠,梁启超自戊戌变法登上历史舞台起,便靠一支“笔端常带温情”(胡适语)的健笔横扫世界。戊戌维新、庚子国变、保路运动、辛亥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几乎清末民初的所有重大事件,皆离不开梁启超的身影。他的文章影响了几代知识精英,被传诵,被争论,被模仿,被批判,为近代思想学术开风气之先。
在他去世七年后,便由好友林志钧主编了近千万字的《饮冰室合集》,它与《梁启超年谱长编》一起,成为后世研究梁启超最主要的资料。然而,岁月蹉跎,由于各种不可控的原因,直至他去世90年后的今天,一部完整的《梁启超全集》才终于面世。这部全集由汤志钧、汤仁泽父子耗费36年时间编纂而成,收录了目前所见梁氏全部文字著述,凡一千五百万字。
漫漫无期的编纂岁月里,长期缺乏资金支持,汤氏父子舍弃声名与眼前利益,全凭旨趣与毅力,心无旁骛地在青灯黄卷中苦苦坚守,终于完成卷帙浩繁的巨著。
采写
新京报记者徐学勤
也许只是一种巧合,也许是冥冥之中的天意,近代思想巨擘梁启超身故后,他的两套最重要的文集,皆由名为“志钧”者来完成,这个名字似乎暗示着完成这项艰难任务所需要的决心和毅力。
《饮冰室合集》是梁启超离世后的90年里最全的梁氏文集,它的编者是梁启超生前挚友林志钧,这位富有诗人气质的法学家,与梁启超有着诸多相似的经历,诸如同为举人,留洋东瀛,担任北洋部长、清华导师,徘徊于政治与学术之间。梁启超生前将大批手稿托付给林志钧审定发表,终于在梁去世七年后,于年出版了万字的《饮冰室合集》。
《饮冰室合集》
作者:梁启超
编者:林志钧
版本:中华书局年4月
新近出版的《梁启超全集》,则收录了目前发现的全部梁氏著述,包括各种著作、论文、小说、诗词、报刊文章、讲演稿、艺术、随笔、邮寄、信函,以及为别人写的序跋、墨字名、对联、题词等等,约万字。编者是著名近代史学家汤志钧和他的儿子汤仁泽,从年立项到年面世,经过36年的漫长跋涉,这部全集终于竣工。
汤志钧年出生于江苏常州,祖上庄存与先生是清代今文经学常州学派的创始人,因为家学渊源,他自幼接受传统的经学训练,后受教于唐文治、吕思勉、周谷城、周予同等史学大家。由经学而入史学,研究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人,汤志钧很早便出版了《戊戌变法史论》《戊戌变法简史》《戊戌变法人物传稿》等多部论著,成为戊戌变法研究的代表性人物。
康、梁、章皆为经学家出身,尤其章太炎爱用古字、僻字,他的文章常被时人称为“天书”,连其学生鲁迅都曾表示读不懂他的文章,但因为汤志钧有良好的经学功底,觉得章氏文章“不算太难懂”,他编著了《章太炎年谱长编》《章太炎政论选集》,成为章学重要的研究资料。他的《戊戌变法人物传稿》也是用文言文写就,因为觉得“写文言舒服”。
年,《梁启超全集》被列为国务院批准的《古籍整理出版规划-》中的一种,由中华书局具体承办,中华书局将编纂全集的重任委托给汤志钧。接受编辑任务后,汤志钧组织人力,搜集资料,标点校核,刚大学毕业的汤仁泽也在此时参与进来。到年,完成了全书约四分之一,后因领导换届等多方面原因而中辍。
此后,天津古籍出版社接力,欲出版《梁启超全集》,但漫长的工期和对经济效益的考量,还是让他们选择了放弃。编纂全集最终成为汤氏父子两人孤独的事业。汤志钧早已功成名就,可以心无旁骛地做这件“为人作嫁衣”的工作,然而,正当壮年的汤仁泽却不得不在职称和全集中作取舍,他不忍看着年老体弱的父亲独自坚守而不顾,毅然选择帮助父亲完成宏愿。因而,直到退休,他仍是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的副研究员。他们的工作虽得到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