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简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陈昌凤报纸做成内容商,底气从哪来写在新 [复制链接]

1#

Text

陈昌凤

Via

新京报传媒研究(id:xjbcmyj)

自年创刊以来,新京报始终不忘初心、不负作为一家媒体的使命,坚持“品质源于责任”的理念,生产出一篇篇优质重磅报道,成为业界标杆。这十三年,又是传播形态不断迭代更新、风起云涌的十三年,面对新的传播生态,新京报积极考虑自身应如何以一种新的姿态嵌入这个全新的传播生态链条当中,在内容形态、报道方式、平台建设上不断突破,在转型与蜕变之路上尝试种种可能。

陈昌凤,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常务副院长

今天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常务副院长陈昌凤。在她眼中,新京报的13年,是怎样的是13年?新京报变了还是没变?陈昌凤在这篇文章中给出了答案。“题记:作为13年的读者,本来我准备感性地描述一下《新京报》对我个人的影响——它的优质报道和锐利评论,不只成了我的教学研究的素材,也成了我在社交媒体上为之争论的对象,当它评析某个公共*策而被权威人士批为“谣言”时,我竟然还要帮它发两条微博;它的书评周刊还常常诱导我买回一厚摞新书,经典书评也给学生们找到了阅读研究的切入点,至今学新闻史的学生们还在研读比较不同时代的《梁启超传》从而理解什么叫“历史”,只是因为《新京报》上刊出过一篇优秀书评;它的天气预报版的打油诗、意境图,让我们比春天更早感受到春、在雾霾中用自嘲消解了愁郁;它的某篇报道标题与内容有出入,我会去它的微博给它留私信……本来是想多写写这些年对《新京报》的感知感受,没想到一提笔,犯了“职业病”,还是写成了“枯燥”的论述体。”

记者节期间参加记协理事会,分组讨论时,媒体人有不少为自己叫屈:我们辛辛苦苦做出来的内容,互联网随随便便就复制走了。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最感艰辛的事,莫过于费心费力生产了内容,却得不到回报——你的内容瞬间就可以被搬到那些互联网新媒体上,被用来装点别人的平台、提升别人的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