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简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与书展的故事亲历书展十五年我的五个 [复制链接]

1#
怎么能确诊白癜风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7776985.html
                            上海书展走过了十五年的路程,一张蓝图,接续努力,终于成为上海的文化品牌。从第一届开始,我便与书展结缘,十五年未曾离开。十五年中,我“出演”了五个角色,做了不大不小的十件事。

第一个角色:

世纪出版馆“执行馆长”

年到年,我担任上海图书公司总经理,世纪出版集团把参加书展的任务交给了上海图书公司。集团对上海书展非常重视,总裁陈昕同志每次都要召开专门会议布置书展的有关工作。集团分管副总裁郁椿德同志亲自担任工作组组长,我担任副组长,具体负责书展的相关工作。

五年中,上海图书公司全力以赴,精心组织,出色完成了集团交给的任务,主要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确定世纪馆的基本格局。年第一届书展时,由于对书展的定位不清楚,世纪馆的格局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展示,按社设展台,主要通过图片、图书展示成果;一部分销售,用平方米左右的区域集中销售集团版图书。基本色彩为绿色。从年第二届书展开始,我们明白了书展的定位,将展售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活动区兼精品展示区、推荐书集中销售区、各社销售区。基本色彩为红色。同时,展销布置请专业公司设计,结构合理、气势宏伟。主设计师童文浩先生非常专业而且敬业,我们因书展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第二件事不断改进读者服务。读者大包小包买书的热情,也让我们思考如何提升读者服务的水平。年,我们给购书的读者免费发放拎手,减缓塑料袋勒手的痛苦,我们戏称为“爱心拎手”。年,我们提供送书上门服务。年,我们把快递公司引进会场,提供免费快递送书。

第三件事精心组织促销品种。书展上有两种书是读者最喜欢的,一是刚上市的新书,市面上还没有,读者有尝新的满足感;二是出版社有少量库存,但市场上已经脱销相当一段时间的书,这类书可以满足读者捡漏补缺的获得感。上海书展开展前,我带领采购团队一家社一家社跑,挖库底,搜货源,组织了几十个品种,以低于八折的折扣以飨读者,一时反响强烈。为了防止搞成特价书甩卖,我们规定每家社地每天只能最多供应三个品种。这也成为书展的一个规矩。

第二个角色:

书展办公室“销售主管”

年,顾行伟同志让我参与书展的管理工作,一直到年,我便成为局书展办公室的编外成员,职务是销售主管,同沈伟、忻愈、孟政、吴军、刘捷、支绍和等同志成为编外“同事”。在这个岗位上,做一件事:书展现场销售管理,包括制订销售规则、统计销售数据、提出服务要求、维持销售秩序。书展前召开几次会议,落实局领导要求,开幕后每天陪顾行伟同志检查三次现场,作好统计工作。上海书展撤展当晚发生的熄灯事件,是一次最大的考验。熄灯之后,全场一片混乱,我和相关同志一起,一个展位一个展位地做安抚工作。

第三个角色:

参展商之展台“台长”

上海书展前夕,我奉命担任上海辞书出版社社长、党委书记,一直到上海书展前夕,在社长任上,高度重视上海书展,积极参加上海书展,每年书展都亲自挂帅、一线指挥。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书展上预售《辞海》第六版。上海书展,恰逢第六版《辞海》出版的年份,按进度,要到九月份才正式出版。书展上我们拿了快样书进行了预售。为此我们制订了预售办法,组织了精干的队伍,经过七天的努力,定价元的《辞海》预售了八十几套,极大地鼓舞了全社发行好第六版《辞海》的信心。做的第二件事是制订书展活动规则。上海书展的火爆使编辑在组织活动参与书展的积极性高涨,各编辑室上报活动的数量大增。活动数量上去了,质量如何保证?没有质量的活动既耗费人力物力,又达不到效果。我专门召开班子会议研究讨论,确定了两个原则,一是做活动的书必须内容质量上乘,二是要达到起码册(套)的销售量。规则一出,活动的数量减少,质量基本有了保证。因为只负责一个社的展台,被戏称为“台长”。

第四个角色:

参展商之世纪馆报刊展区“区长”

年7月我到世纪出版集团担任副总裁,分管报刊等工作。年、年两届书展,我的具体工作是负责世纪馆的报刊展区。报刊板块参与上海书展经历一些变化,开始由市期刊协会组织全市各主要报刊参展,由于报刊的特点,参展单位积极性不太高,展位布置也比较简陋,一直是书展办公室的一块心病。后来就干脆不组织参展了。世纪集团有七十多种报刊,又有《故事会》《理财周刊》《咬文嚼字》《上海商报》几个独立单位,集团也比较重视这个板块,于是我和报刊业务部的吴申、蔡桔良等同志主要做了一件事:提升参展形象。我们在展区布置了一面报刊墙,把七十多种报刊的封面分别贴在墙上,阵容可观,视觉效果也好。同时应用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