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读者这本杂志。
从校园到工作,关于这本杂志的许多记忆,都让人感动到破防。
年11月,读者杂志社,悄悄把价值50万元的图书、杂志送往了甘肃各个县、市。
当上百份《读者》杂志,医院。
许多患者都感动坏了,生病的日子,难的不是吃什么,而是没有家人陪伴。
对于他们而言,这不仅仅是一份雪中送炭的情谊,更是实实在在的珍贵精神食粮。
还有兰州的朋友,在朋友圈晒出了家人阅读《读者》的照片。
泛黄的阳光下,俨然有一种岁月静好的惬意。
看到这些新闻,心里真的好温暖。
时光飞逝,报刊亭远去,读者的身影渐渐淡去。
可是,听到这个名字,依然熟悉亲切,它浓烈的温情,已沉淀于我们的成长岁月。
▲年创刊号叫做《读者文摘》
时光退回15年前。
读者也是我当年不吃饭也要买的杂志。是我们班主任点名让大家订阅的杂志。
直到现在,我依旧记得杂志首页的16个大字:“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
说真的,我太怀念它了!
它像一把钥匙,轻轻一转,开启无数人的回忆大门。
▲在《跑男》节目里,沙y回想起了小时候阅读《读者》的时光,感慨里面许多文章常常让自己感动到泪流。
懵懂的青春期,是它用温馨、有爱的故事,为我补上了一堂“爱的教育”。
没有智能手机的年代,是它,告诉我世界是什么模样。
在这里,我们遇见了霍金、爱因斯坦、马尔克斯。
了解到“人工智能”、“虫洞”和“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结识了梵高、齐白石、贝多芬、马友友等各个领域的艺术大师。
知道了生活不止眼前的作业和考试,还有闪闪发亮的梦想和远方。
正因为此,报刊亭消失,纸质读物衰落,而它带给一代代读者的温暖、鼓舞,从未离去。
一位网友的舅舅从18岁到40岁,一直订阅《读者》,家里的杂志占据半面书柜。
一位上海读者更是坚持订阅33年。即便书页已泛黄,仍把它们当做传家宝来收藏。
▲读者家中杂志实拍
到今天,依旧有无数的年轻人,在回忆着《读者》带给他们的知识启蒙和思想启迪。
到,《读者》已经走过41个年头。
我想,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轻松好读的《读者》,会比艰涩、费时的大部头作品,能带给我们更多精神慰藉和生活启迪。
所以,在的开端,我希望这本老少皆宜、经典好读的期刊,能再次进入大家的视线——
年《读者》跨年订阅
跨年订阅为年2月-年1月
全年24期,覆盖名人佳作、热点话题、社会经济、文化科技。
每一期大大小小文章、故事50-60篇,上至国家大义下到娱乐消闲,一概俱全。
放在任何位置,都会有人随手拿起翻阅。
内容丰富,视角多元,从作家学者到行业大咖,从娱乐明星到草根英雄......
每一篇都会给到你不一样的惊喜和启发。
优中选优的名篇名作节选,更是我们了解经典文学、艺术、人文、历史作品的窗口。
对学业压力繁重的初高中来说,《读者》也是语文作文的首选素材之一。
更难得的是,41年过去了,读者依旧始终如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