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简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留住报刊亭 [复制链接]

1#

独墅湖校区一期女生宿舍楼下有一个报刊亭。

它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四四方方的木盒子,对人的三个方位都贴满了小广告。有的因年岁剥蚀,纸已经破破烂烂,狂风吹起便留下一墙狼藉,和“牛皮癣”三个字简直是天生一对。

可是看到它,却让人很感动。

因为它还在风雨无阻地坚持营业,窗口摆块小黑板,上面用粉笔写着最新到刊和猫粮。

窗口后面坐的多是年轻人,甚至有的还在戴着耳机写作业,和“报刊亭”三个字自带的沉静相配无隙。

许多城市街头报刊亭的灯光已经熄了。

曾经带给一代又一代人回忆的报刊亭,有许多改成了烟酒摊子、棋牌摊子,挂出的小黑板上写着“未成年人禁止饮酒”,再也不加书名号。

高中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曾驻足,买一本《青年文摘》或是《读者》,两本《作文素材》中间偷偷藏一期《小说绘》,心满意足地听老板承诺下一次来送一张正版海报。

也有孩子曾从书店淘了旧杂志,连载看得抓耳挠腮,翻过封底一行小字写着“本刊全国报刊亭有售”,却走遍家乡的大街小巷也找不到一间。颓丧地回家翻翻杂志,深深地羡慕起那些用漫不经心的口气在早年网络上说“我家楼下就是报刊亭”的同龄人。

在城市规整纵横的街道上,一间小小的报刊亭就可以撑起一个人的阅读世界,或者是小乡镇孩子向往的远方。它既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也是城市的文化符号。

报刊和书籍是在过去那个网络不发达的年代沟通世界的枢纽,游戏点卡和漫画又是孩子们童年中绝不可忽视的亮色一笔。高考结束的日子,年轻人们蜂拥而至急买一份报纸,想从油墨印刷的答案中预测自己的前程。

它仿佛是城市皮肤上的毛孔,沉静地深深呼吸;又仿佛是血液中运氧的红细胞,带给血管般的街道新鲜的氧气。

可是如今它们消失了。数据显示,年底到年,全国共拆除个邮*报刊亭。

这样的拆除行动时至今日仍在继续。

当站在熟悉的街头,车水马龙和店铺招牌还是少年时的模样,报刊亭却不见了,此时你意识到自己可能此生再也见不到那个笑容和蔼的大爷,怎么能不惘然?

消失的不仅仅是这间作为实物存在的“报刊亭”,更是最初对于文学文化情怀的承载物,是一去再也不回的青春岁月。每月等待期刊的焦灼、合上书页对作者的仰慕、初次投稿的忐忑激动,都失去了可供回忆的凭托。

是光滑冷硬的玻璃屏幕抵得上温厚书页,还是发表门槛明显降低的网络阅读APP,能有效填补内心的空洞?

现代城市的魅力在于海纳百川,在我们包容各种外来文化的时候,这种在我们的土地上与我们一脉相承、早已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部分的文化元素,也不应当被忽略或被粗暴地拆毁。

或许它破旧、落后、风雨飘摇、不合时宜,但不改它的灵*,改个外貌,只要它在,就仍然会是我们最忠诚和亲密的朋友。

所以当你走入苏大校园,满怀对新生活的憧憬,却蓦然瞥见一间概念上承载了青春的报刊亭,怎么能不感动?

把它留下来吧。让人们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能有一线喘息,能想起自己童年和少年时做过的干干净净的梦。

愿好梦长留。

作者

曹雨佳

图源

网络

排版

曹雨佳

往期推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