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简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北京日报创刊70年纪念特刊在光与电中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专科医院怎么样 http://www.yunweituan.com/m/

上世纪末,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诞生与发展,掀起了报业与出版业印刷技术的革命,北京日报告别了“铅与火”,大步跨进“光与电”的时代。在科技之翼的助力下,报社建成了世界一流水平的印务中心,信息化建设实现新飞跃。与此同时,起步于陋巷的北京日报社也不断改善着办公条件,办公场所越来越宽敞,技术保障越来越先进。这是一张报纸的蝶变,也是报社70年历程中被光与电照亮的绚烂一页。

建造亚洲最大的印务中心

位于次渠的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印务中心,于年底投产,是当时亚洲最大的印务中心。随着印务中心正式投产使用,从年1月1日起,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所属的《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京郊日报》等报纸告别黑与白的历史,迎来了全彩色印刷的新纪元。

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印务中心的前身是北京日报社印刷厂,于年建厂。印务中心物业部经理付勇回忆,早期报社的印刷厂位于东单报社办公楼旁,运送纸张和油墨的大货车需要走长安街,多有不便,夜间印刷厂报纸印刷的噪音扰民也是个问题。

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印务中心及配套工程占地13公顷,建有一座厂房、两座纸库、一座写字楼、一座综合服务楼,其中主厂房长米,宽75米,总面积达3万平方米。“无论从厂房设计、设备配置、生产能力来看,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印务中心都是当时全亚洲首屈一指的。”印刷车间、照排车间主任李朝说。

经过3年多的精心建设,原本的一片荒地上,一座气势宏大的印务中心出现在人们眼前。时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贾庆林曾于年10月21日来到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印务中心考察,称赞道:“你们立足于自力更生,不向*府要钱,靠自己的经营收入,靠艰苦创业的精神建成了现代化的印务中心。”

印务中心副总经理王晓亮介绍,此后为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印务中心还对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引进了中型印刷机、环保型制版机等设备。印务中心连年在报纸印刷质量检测中,获得中国报业协会印刷工作委员会颁发的“精品级报纸”荣誉。这座历久弥新的行业标杆,还将续写新的辉煌。

搬入智能化采编中心

从筹备期间的小门脸儿,到胡同里的四层红砖楼,到“加盖版”八层办公楼;从长安街边的新闻大厦,再到智能化的采编中心……过去70年间,北京日报的办公地点始终紧邻长安街,几次升级,恰如一个个坚实的脚印,折射出报社发展与壮大的历史轨迹。

北京日报社原副社长安伟亲身参与过报社三代办公楼的筹划和建设。年他刚进入报社工作时,报社的办公楼在麻线胡同,是一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四层红砖楼,据说是用建市委老办公楼的剩余材料建成的。“楼里用的是木门窗,没有地下车库、电梯,也没有空调,夏天编辑记者伏案改稿子,胳膊肘上的汗都能粘住稿纸。”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报社各项事业大发展,这座已有30多年历史的办公楼已无法满足使用需求。按照老社长满运来同志的指示,作为“跑口记者”的安伟请来了当时的北京市规划局局长平永泉。平局长和同来的专家提出了“原地扩建,四层变八层”,加层的重量不是压在老楼上,而是围绕老楼打一圈很深的钢桩,安全无虞。

“这一方案报给了当时市*府主管城市建设的常务副市长张百发同志。深思熟虑后,百发同志不但果断拍板,还建议报社书面报告市委、市*府,申请施工期间享受税收减免*策。”安伟说,就这样,四层办公楼改建成八层新楼,于年5月启用,令编辑记者的办公条件获得极大改善。

上世纪九十年代,报社八层办公楼门前的新闻大厦列入北京市首次赴香港招商项目,以组建中外合资公司的方式运作。一座矗立在长安街边的五星级建筑拔地而起,成为全市新闻文化产业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年4月,时任北京日报社长的梅宁华从报社长远发展出发,将建设报社新的采编中心纳入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十一五”发展规划。次年新闻采编中心建设启动,拆除8层南楼,建设包括地上十一层、地下四层的智能化采编中心。年10月,智能化的采编中心正式启用。建筑采用别具一格的弧面玻璃幕墙设计,不仅有国内最先进的报纸采编及检索平台,还建有网络直播间等工作场所及绿色共享中庭等休闲区域,成为引领首都乃至全国的标志性报业办公楼。

如今,除了在长安街畔拥有市值数百亿的新闻大厦与采编中心,近年来,北京日报社还与经开区管委会签约,在亦庄新城共建占地面积亩的全国首家智慧电竞赛事中心;将东四环的北京日报社纸库工业遗存打造为艺绽文创空间,建设泛CBD地区的“都市文化会客厅”。

建造最完整的老北京历史数字图库

“北京日报数字图片库,是北京平面媒体中,留存最为完整的老北京珍贵历史照片图库。”曾任北京日报摄影部主任的叶用才自豪地说道。他于年前后负责北京日报数字图片库建设。当时整理入库的35万多张照片,真实地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首都北京的发展和变化,成为报社的重要新闻照片资料。

北京日报自年创刊以来,一直非常重视图片新闻的采访运用与资料整理,摄影部设有专职图片资料员,负责将每天发稿见报照片的胶卷底片及数字图片资料整理保存下来。叶用才回忆,过去报社的图片资料柜就像“中药铺里的柜子”,一格一格整齐地按照年份、题材存储图片资料,在报社工作三十多年的他对这些资料有很深的感情。“这是几代摄影记者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对于今后办报也有重要用处,所以当时我决心要把数字图片库建好。”

年1月14日,北京日报社数字图片库系统集成项目正式启动,由北京日报摄影部与技术部负责,北京方正奥德公司承建。底片扫描是建库的基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摄影记者主要使用相机采访拍照,只有标准镜头,所留下的大场面图片资料基本都是几张底片的接片,如修建十三陵水库、建造人民大会堂等大规模劳动场面等。为了将这批珍贵的历史照片数字化,技术人员选用专门的接图软件将扫描后每组图片数据完整的拼接起来,做到天衣无缝。

经过2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一年多的开发建设,从底片扫描文字录入到软件开发部署调试,再到压力测试批量入库,总共完成了张历史老照片的底片扫描,整理和分类年至年历史数字照片张。年10月18日,北京日报数字图片库正式验收,此后又不断扩充升级,与时俱进地记录着首都的发展变迁。“从记录抗美援朝战场,到首都十大建筑、北京的第一家个体户等,一张张由北京日报记者拍摄的珍贵照片,在今天拿出来看,愈发凸显出重要的价值。”叶用才说,其中凝结着一代代新闻人崇高的理想,也体现出一张报纸绵延70年的文化传承。

实现老报纸

数字化重生

一份经过几十年岁月洗礼的老报纸,纸张已泛*,部分字迹不清,但它在数字世界里却焕然新生——版式、字体、字号、颜色与原报一致,重构后的细节更为清晰,内容可以便捷地进行检索。京报集团报刊文献资源数据库,利用当代信息技术将京报集团《北京日报》《北京晚报》《新闻与写作》等历史报刊和剪报资料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是迄今为止国内报业数据规模最大的新闻资源数据库。

北京日报技术部主任李彦魁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年,带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选老师“把北京日报建成中国报业新技术展示窗口”的嘱托,他来到北京日报社工作,长期致力于报业的信息化建设。半个多世纪以来,报社积累了大量的、有珍贵历史价值的新闻资料,不仅有《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等历史报纸资料,还包括大量的剪报资料。由于没有实现完全的数字化,查找困难,费时费力,且不易收全。

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中文信息国家标准的出台和应用,抢救、挖掘、整合历史新闻资源,创建报纸文献资源数据库的时机已经成熟。作为一项文化抢救性保护工程,京报集团报刊文献资源数据库于年启动,分两期开展。一期工程主要为《北京日报》年至年历史报纸的数字化,超过18万版;以及剪报资料的数字化,大约有万页、70万篇文章。

“当时工作团队在整理中发现,报纸残缺损坏情况多,补缺任务重。仅《北京日报》年至年就缺版,年至年的电子数据也存在缺整版、缺新闻图、缺文章块、与出版报纸不一致的情况。”工作团队通过在国家图书馆补扫,将所有缺失的版面补全,采用人机结合的方式,进行反复对比校正。“我们要求差错率在万分之一以内,做细做精。”李彦魁说道。

在完成一期工程后,年至年,二期工程又完成了《北京晚报》43.8万个版面与《新闻与写作》3万版的数字化。“这是中国报业单项合同版面数据量最大的项目,长达23个月的补损补缺工作,终于让《北京晚报》数据保持了连续性、完整性、准确性。”李彦魁说道。

经过对残缺损坏历史报纸的细致补缺与深加工,每一张报纸都会拥有一张扫描图和一份PDF文件,报纸上的所有图片、文字、广告将会被分别提取出来,在数据库中建立了版面库、文章库、图片库和广告库,可以进行全文检索和高级检索,实现真正意义的数字化。京报集团报刊文献资源数据库仍在不断充实完善,成为一个丰富多彩的、忠实记录北京变化和发展的独特的资料库。

时间印记

北京日报告别了“铅与火”,迎来了“光与电”。延续了38年的铅字作业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计算机激光照排、胶版印刷。北京日报充分运用激光照排新技术,开启了版面改革,提高办报质量,深受读者喜爱。

报社老办公楼从四层加盖为八层投入使用。4年5月28日,五星级的新闻大厦投入使用。年10月,报社智能化采编中心启用。报社办公楼的三次变迁,彰显了报社的稳健发展。

京报网创立。年北京日报新闻采编系统上线,作为新闻生产主体的采编人员开始运用计算机网络,实现了报纸出版流程网络化。

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正式成立。同年12月31日,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印务中心正式投产使用,这座当时亚洲最大的印务中心,不仅厂房恢宏壮观,而且设备领先亚洲,大大提高了报刊的印刷质量与效率。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所属的《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京郊日报》等报纸告别黑与白,迎来彩色崭新面貌。

京报集团报刊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启动,经过两期工程,完成了《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京郊日报》历史报纸、《新闻与写作》及剪报资料的全信息数字化,达到了抢救、保护、管理、利用北京日报社新闻资源的目的,形成了迄今为止国内报业数据规模最大的新闻资源数据库。

(原标题:在光与电中谱写华章)

来源:北京日报记者:王广燕

流程编辑:u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