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简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对同行评议类型的 [复制链接]

1#

同行评议本身有多种类型,只有选择合适的同行评议类型,才能推动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学术期刊在运用同行评议时,应根据需要灵活选择一种或者多种同行评议类型。常见的类型有单向匿名评议、双向匿名评议、开放型同行评议、透明型同行评议、合作型同行评议、成果型同行评议和共享型同行评议。每种同行评议类型各有其优点和缺点,有其不同的适用条件,学术期刊在具体选用时须考虑多种影响因素并对其灵活运用。

1.单向匿名评议

单向匿名评议(Singleblindreview),即隐去评议人的信息,在评议过程中,评议人的姓名信息对被评议人隐匿,文章作者不知道评议人的信息,而被评议人的姓名信息对评议人则是公开的。在选取和采用同行评议类型时,有的学术期刊认为没有必要把作者姓名信息隐去,因此评议人可以看到作者姓名。国内不少人文社科学术期刊采用单向匿名评议。这一评议类型的优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防止被评议人对评议人施加影响,被评议人不能获取评议人信息,可以避免其对评议人的评议过程造成干扰,评议人可以相对独立地对论文进行评议;二是评议人可以获取被评议人相关的研究成果,了解相关研究的进展,从而对被评议文章做出中肯评价,被评议人的信息是向评议人公开的,评议人可以通过任何可能的渠道了解被评议人的研究方向及研究进展,评议人不仅可以根据被评议的文章本身做出评判得出结论,还可以将文章同该作者的其他文章进行比较,放到作者的整个研究中考量,从而更好地判断正在评议的文章在其系统研究中所达到的水平和所具有的价值。从知识论的角度理解,就是看被评议的文章是否符合知识论原则,即是否推进了知识的发展。单向匿名评议能够综合衡量文章,但是公开作者信息(作者的职称、职务以及头衔等)可能会影响评议的客观公正。

2.双向匿名评议

双向匿名评议(Doubleblindreview),即评议人和被评议人的姓名信息都是隐匿的,双方都不知道对方的信息。双向匿名评议的优点是评议过程较为客观和公正,尤其对于年轻学者,其研究没有特别易识别的特征或风格,也难以判断其所属单位或研究派别,评议人仅能就文章本身的质量做出判断。因此,对评议人隐去作者的信息可以避免身份歧视或偏见,使年轻研究者获得更多的机会,这对培育学术界的新生力量而言非常重要。在笔者看来,这种公平和公正也是相对的,也就是说,只能做到相对客观和公正。研究者的专业能力和研究视域决定其只能研究相关领域的一个或者几个方向,其观点和写作风格成为学术身份识别码。在一个学术共同体内部,相关领域的研究者能够根据文章特征大致判断作者身份,因此并不能做到完全双向匿名。另外,双向匿名评议比较适合学术期刊的自投稿件,而约稿一般面向知名度较高的专家学者,如果通过评议得出不利于发表的结论,如何处理也是难题,对学术期刊的公共关系方面会产生不利影响。

3.开放型同行评议

开放型同行评议(Openpeerreview),即评议人和被评议人的所有信息都是公开的。这里的公开不仅是评议人和被评议人个人信息的双向公开,而且是向所有人完全公开,这一评议方式的优点是公开透明,有助于提高评议人的责任心,一旦评议信息完全公开,受到公众的监督,评议人会更认真和慎重地做出评议。该评议方式受到很多学者的大力支持,也有很多研究对此提出倡议。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开放型同行评议的实行具有较大难度,因为在这一评议过程中,评议人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尤其面对的是某一领域知名作者的文章时,即使有不同意见,也很难公开做出否定性的评议,因此,很多评议人不愿公开评审意见。另外,在人情社会中,当评议人的信息完全公开,难免会出现“拉关系、走后门”的情况,此时评议过程将受到干扰,评议的公正性难以保证。

4.透明型同行评议

透明型同行评议(Transparentpeerreview),即在征得评议人同意后将评审意见和文章一起刊登在学术期刊上。但多数学术期刊在采用这种评议形式的时候会尊重评议人公开姓名的自由选择权利。如果评议人不愿公开个人姓名信息,按照国际惯例是将审稿意见公开,但用一个代号指称审稿人,例如审稿人甲、审稿人乙、审稿人丙等。透明型同行评议主要是将审稿意见公开,这样一方面可以督促审稿人负责任地进行评议;另一方面,学术期刊可以据此向作者和读者传达自身的用稿和发稿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一些不符合要求的“关系稿件”。这种评议方式的缺点是,如果评议人不负责任或者专业水平不高,给出的审稿意见有失误,文章和审稿意见的发表将对学术期刊本身的声誉造成不良影响。

5.合作型同行评议

合作型同行评议(Collaborativereview),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评议人一起提交一份统一的审稿意见,或作者在一个或多个审稿人的指导下修改稿件。这种评议的意见比较全面,对于稿件的修改完善是非常有价值的,尤其对年轻学者学术水平的提升很有帮助。但如果两个或者多个评议人之间在评审意见上存在分歧,一时难以达成一致,会影响评议的顺利开展,导致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6.成果型同行评议

成果型同行评议也称发表后同行评议(Postpublicationreview),即文章发表之后评议人对论文进行点评和开展讨论。成果型同行评议并不排除其他形式的同行评议,通常是对发表之前评审的补充,而不是替代。也就是说,在文章发表之前根据需要选择评议类型进行评议,在文章发表之后评议并没有结束,而是继续评议,这是对发表前评议环节的补充。最常见的成果型评议是编读交流园地(如专家、读者的来信)和发表商榷文章,对所发表文章的缺点和错误进行更正、刊登勘误表,也可以就文章本身开展讨论。成果型同行评议有助于作者和读者的互动,从而提高作者的写作水平。但是,如果通过后期的评议发现错误过多甚至出现一些常识性的低级错误,将严重影响刊物声誉。

7.共享型同行评议

共享型同行评议(Transferrablepeerreview),即期刊出版单位如果同时有几本类似刊物,而且刊物间有合作平台,同行评议的文章以及审稿意见便可以共享,从一个刊物的编辑部整体移交到另一个刊物的编辑部。例如,一个期刊单位的综合性社科期刊收到教育类稿件,通过匿名审稿后,编辑部认为稿件更适合教育类专业期刊,于是就可以在征得作者同意后将稿件共享给专业期刊。这样的资源共享可以实现资源优化,使高质量的稿件发表在合适的期刊上,避免因刊物自身定位而错失优质稿件。另外,资源共享可充分利用已有的审稿意见,避免审稿流程尤其是盲审、外审环节的多次重复,减少资源浪费。但共享型同行评议在评议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规范现象,如刊物会刻意将某些优质稿件出让,通过多本杂志的互相合作达到提高引用率的目的,这不是真正的共享,而是对共享型同行评议的不合理运用。

除以上几种常见的同行评议类型,国际学术期刊界经常采用的同行评议类型也值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