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芜湖日报九华中路,贯穿主城区南北,这条路上每天行人往来、车流穿行,熙熙攘攘。在这片繁华与喧闹中,藏着一家静谧的报刊亭,几十年来,默默坚守,散发着一缕油墨香。小小报刊亭一直在那里走进10多平方米的狭窄空间,报刊亭内摆满了各类报纸、杂志,还有一些城市地图。摊主黄晓玲今年54岁,她从年开始经营报刊亭,至今已经22年。黄晓玲告诉记者,最初,她在张家山附近经营报刊亭。年,随着张家山一带旧城改造,她所经营的报刊亭也被征迁。怀着对这一行业的热情,黄晓玲开始寻觅新的经营地点。机缘巧合,当年九华中路的这家报刊亭归属市邮政公司,且正准备更换经营者。经过双方一番协商,该报刊亭交由黄晓玲继续经营。“这个报刊亭在这已有近40年,我们遇到也是一种缘分。”黄晓玲说。黄晓玲坦言,相比十几年前,如今的报刊销售量下降不少。无论信息时代发展多快,电子阅读有多盛行,身边总会有一部分人钟情于纸质阅读。黄晓玲的报刊亭,销售的报纸有40多种,杂志则有多种。其中销量最多的报纸是《大江晚报》,每天可以卖出去50多份。“《大江晚报》是家乡的报纸,老百姓喜欢看,而且是销售报纸中利润最大的一份报纸。”随即,黄晓玲又指着摊位上的一叠《芜湖日报》说:“《芜湖日报》零售也不错,有些人专程过来买一份,可能是看上面什么重要的公告。”此外,类似《参考消息》《信息时报》《南方周末》等报纸,也深受芜湖读者青睐。单轨开通运营后,报刊亭恰好位于环城北路单轨车站旁,方便了许多读者前来购买,所以报刊销量比前几年略有提升。现在前来购买报刊的主要是一些老年人和年轻学生,还有一些爱好科技、军事、时事的中年人。总体来说购买人群相对稳定,时间久了,黄晓玲与这些人渐渐从相识到熟悉。记者采访过程中,不断有读者前来购买报纸。在报刊亭中,记者遇见了今年已经81岁的翟青顺,他告诉记者,每天下午都会乘公交车从西洋湖的家中,来到这里买报纸。当天老人买了四份报纸——《大江晚报》《参考消息》和两份《知识博览》,报纸一拿到手中,老人就站在柜台前自顾自地阅读起来。翟老师表示,这么多年的习惯,哪天不看报不读书的话,总感觉少了点啥。记者粗略地统计了一下,在短短的40分钟时间里,前来购买报纸的读者有十几位。小小报刊亭冷暖唯自知经营一家报刊亭,看似轻松,但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知道其中的辛苦。黄晓玲经营报刊亭的22年间,除了一些特殊情况之外,一年到头,不分春夏秋冬,每天早上七点半准时开门营业,晚上八点打烊。就连午饭,也是每天早上从家里带来的,放进微波炉里热一下,就对付过去了。黄晓玲指着柜台上摆放的一排排报纸说,这报刊的“保质期”非常短,有着很强的时效性,特别是报纸,如果当天销售不出去,隔天就乏人问津了。报刊销售的利润空间本来就极为有限,因此每天清早、傍晚这两个客流量最大的黄金时段,是一定要坚守在店里的。黄晓玲说,读者来购买报刊的时间不固定,所以平日里,黄晓玲只能一直“困”在报刊亭中。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咫尺之遥的单轨列车不时从头顶急驰而过,为古老的城市增添了一缕现代化的气息。黄晓玲看着眼前的这一趟趟单轨列车,叹了一口气:“你看,我从店里到单轨环城北路站,只是几步路的事情,可开通大半年了,我却一次都没坐过。”“不过,我自己委屈点、辛苦点无所谓,只要读者能及时买到自己喜爱的报纸就行。”黄晓玲接着说。说起当年为何要投身到报刊经营时,黄晓玲说,小时候,周围许多邻居家的孩子都是因为读书而改变命运的,这让黄晓玲从小就对读书充满了敬重之心,爱屋及乌地也对书报充满了感情。特别是她的哥哥当年以优异的成绩从芜湖一中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系,这让黄晓玲更加坚信了读书的重要性。经营报刊亭这么多年,她一直坚守着让读者多读报、读好报的初心,尽可能地满足每一位读者的阅读需求。她指着柜台上放着的《年全国报刊简明目录》告诉记者,有些读者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天天按时来取报纸,又不方便邮递,于是她就主动代为订购。黄晓玲说,自己代这部分读者订购报纸,不仅要先垫付报款,利润也非常有限,但她觉得,只要读者能看到各自喜欢的报纸,也就值了。小小报刊亭,差不多已经成为黄晓玲生活的全部。这些年来,每天守着这个报刊亭,从没有任何节假日。平时家人也非常体谅她,经常送一些烧好的饭菜来。对于家人的这份关怀,黄晓玲一直惦记在心,却又无法回报。说起这些,黄晓玲很有些感慨:“经营着这样一个收入微薄的报刊亭,要不是有着这种帮助和体谅,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坚持下去。”谈及今后的打算,黄晓玲笑着说:“我已经50多岁了,把这间报刊亭打理好,就是我最大的心愿。”如今,许多读者在买完报纸后,总喜欢在报刊亭边歇歇脚,大家在一起聊聊报刊上刊登的新闻,俨然成了街边一道独特的风景。但愿这道风景能够长久点,毕竟那缕淡淡的油墨香,为这座城市增添一些温暖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