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简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u0001超u000120000u [复制链接]

1#
儿童医院白癜风外用药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20919/11805795.html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北京,秋天的早晨。我站在王府井大街上,看着工人们正在拆除最后一个报刊亭。这个伫立了27年的蓝色小屋,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知道吗,这里曾经一天能卖出份报纸。"老王一边收拾着报刊亭里的物品,一边说道。他的眼神中带着不舍,手里握着一份已经发黄的《北京晚报》。

作为一名深度调查记者,我已经追踪报刊亭这个选题半年了。而今天,我将见证这座城市最后一批报刊亭的谢幕。

"最辉煌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我问。

老王的眼睛亮了起来:"98年吧,那会儿每天凌晨3点就得来上班,赶在第一批报纸送来之前准备好。早上5点,就有人来买报纸了。"

他从抽屉里翻出一本泛黄的账本:"你看,这是98年的销售记录:早报份,晚报份,各种杂志本,一天能有七八百的营业额。"

正说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走过来。

"老王,真要拆啦?"老人叹了口气,"我记得20年前,我女儿上学,每天都要在这儿买《英语世界》。"

老王笑了:"张教授,您记性真好。那会儿您女儿每个星期天都来,说是要考托福。"

我注意到老人的眼眶有些湿润。

"现在的孩子都用手机看新闻了,"张教授说,"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中午时分,我跟着老王去了他家。一间60平米的老房子,墙上挂满了报纸的版面。

"这是93年的《北京青年报》,"老王指着其中一份,"报道香港回归的。那天卖出去1份,创了记录。"

他的老伴端来一碗热茶:"那会儿每天凌晨两点就得起床,去报社提货。风里来雨里去的,苦啊。"

"但也值得,"老王说,"看着街坊邻居都来买报纸,聊天,感觉特别温暖。"

下午,我走访了几位老报贩。

在西直门,遇到了已经转行开快递站的小李。

"8年就觉得不对劲了,"他说,"那年北京奥运会,大家都用手机看新闻了。报纸卖得越来越少。"

他给我看了一组数据:

"8年,日均销售份年,降到份年,只剩50份后来,干脆转行了。"

傍晚,回到王府井。工人们已经把报刊亭拆得差不多了。

"知道吗?"老王看着那堆废墟,"这不是一个报刊亭在消失,是一种生活方式在消失。"

我让他详细说说。

"以前啊,"老王坐在路边的台阶上,"早上来买报的都是些老街坊。买完报纸,站在这儿聊会天,说说昨天看了什么新闻,评评时事。"

"中午呢,来的都是上班族。午休时间,买份报纸,看看副刊,解解闷。"

"晚上呢,学生多。买杂志,买考试资料。有时候为了一本杂志,还要提前预订。"

夜幕降临,路灯亮起。老王的报刊亭已经完全不见了,只剩下地上一块深色的痕迹。

"明天开始,"老王说,"这条街就少了一个打卡点。"

第二天早上,我去了北京市报刊发行协会。

"从年开始,报刊亭就在持续减少,"一位工作人员说,"最初是因为城市治理,要求统一形象。后来是因为经营不下去了。"

她调出一份统计:

"0年,北京有个报刊亭年,减少到3个年,不到个现在,基本清零了。"

中午,在一家老茶馆。遇到几位退休的老报人。

"报刊亭不只是卖报纸,"一位老编辑说,"它是城市的文化站点,是市民的精神粮仓。"

他讲述了一个故事:"90年代,很多作家的第一本书,就是通过报刊亭卖出去的。那时候的文学副刊,比现在的网文还火。"

下午,走访了几个还在坚持的书报亭。

在北京大学附近,遇到了坚持到最后的老张。

"为什么还不转行?"我问。

"舍不得啊,"老张说,"这些学生们,还是有人来买书的。虽然少了,但只要有一个人需要,我就想坚持。"

他的报刊亭里,除了报纸杂志,还摆着一些专业书籍。

"这些书在网上也能买到,"老张说,"但学生们说,在报刊亭翻书的感觉不一样。"

晚上,我约到了一位城市规划师。

"报刊亭的消失,折射出城市的变迁,"他说,"它不仅仅是一个经营场所,更是城市记忆的载体。"

深夜,整理采访资料。我翻看着老王给我的那本账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27年的销售数据。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段城市记忆。

第三天早上,天还没亮。我跟着最后一批报贩,去领取他们最后一次进货。

印刷厂门口,几个老报贩在闲聊。

"记得以前吗?"一位大爷说,"这儿天天都排长队,抢着要头版头条的位置。"

另一位接话:"可不是,要是赶上大新闻,晚一步去取货,好位置就没了。"

我注意到,今天来取货的,只有寥寥数人。

清晨6点,北京国贸地铁站。我看着匆忙的上班族们,人手一部手机,有的在刷新闻,有的在听播客,有的戴着耳机看短视频。

"现在地铁上很少看到看报纸的人了,"曾经在这里摆报亭的老刘感慨道。他现在在地铁站开了一家便利店,但还是保留着一个小小的报刊角。

"你知道最让我震惊的是什么吗?"老刘指着来来往往的年轻人说,"有个90后跟我说,她这辈子都没买过一份报纸。"

早高峰时段,我在便利店观察了一个小时:进店顾客:人买咖啡:52人买零食:38人看报刊区:3人实际购买报刊:0人

"以前早上这个时间,"老刘回忆道,"光是要买报纸的,就能排出去老远。现在..."

正说着,一位年轻白领走进店里。

"学姐,今天的播客你听了吗?"她一边买咖啡,一边对电话那头说,"对,就是那个财经分析的,我觉得说得特别好。"

中午,我约到了一位资深媒体人。

"不是内容消失了,"他说,"是载体变了。年轻人现在获取信息的方式,比我们那个年代丰富太多了。"

他打开手机给我看:新闻客户端短视频平台播客应用资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