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简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美国真的有新闻自由吗 [复制链接]

1#

鱼羊史记.看新鲜的历史

撰文:梦貘貘

编辑:吃硬盘吧

插画:发达蚊

公元前年,易水河的岸边,燕太子丹正在为刺客荆轲和秦武阳俩人举办一场盛大的欢送仪式。此次荆轲前去秦国,任务是刺杀秦王赢政。众人都明白这次的相送就是诀别。

荆轲是一位优秀的创作型歌手,当场即兴献歌,歌声婉转哀怨,周围的听众都流下了悲伤的眼泪。临别之时,荆轲又高歌了一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作为现代人,我们很难理解,当年的荆轲和燕太子丹如此高调的送别场面。如果现场有一两位记者跟拍报道,荆轲和秦武阳很有可能在刚刚踏上秦国的土地之时,就被秦王赢政派人拿下。

可是,我们的设想并没有发生,荆轲最后成功地逼迫秦王赢政绕着咸阳宫粗大的柱子和自己进行了一场热汗涔涔的跑酷运动。这充分地说明在先秦时期,消息的传递是严重的滞后。等到“新闻”传递到听众的耳朵中时,大都已经变成了“旧闻”。

当代著名的新闻学家戈公振老先生在《中国报学史》中断言,历史上最早的报纸就是出现在西汉时期的邸报,其依据是《西汉会要》中有“主诸郡之邸在京师者也,按郡国皆有邸,所以通奏报,待朝宿也”。

今天,我们就来八卦一下和我们远隔着太平洋的另一个国家——美国,这个国家在新闻发展史上几件荒唐的趣事。

#01.

18世纪上半叶的美国还不算是一个国家,当时的美国被称为英国的美洲殖民地。殖民地的新英格兰地区,其最大的城市是波士顿。而美国第一份连续出版的报纸就诞生于这个城市。

公元年4月24日,波士顿的书商兼邮政局官员约翰·坎贝尔创办了美洲大陆的第一份定期发行的报纸——《波士顿新闻信报》。

约翰·坎贝尔把报纸印在一张比A4纸还要小一些的单页上(28.4cm×16.8cm),上面的内容大多是转载自母国伦敦杂志上的一些消息。本地的一些新闻大多涉及船只抵达、讣告、布道、政府官员的任命、火灾、事故等一些简短的通告,除此之外就是占有一定篇幅的广告。

《信报》第一期的广告便是替自己打的,它告诉读者,这份报纸每周将会发行一次,现在对外公开招揽广告和读者的订阅。

15年之后,《波士顿新闻信报》才遇到第一位竞争者,年12月21日《波士顿公报》公开发行。紧随其后的是在费城出版的《水星周刊》。这些早期的报纸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规避讨论政治,以免冒犯殖民地政府。

不过情况很快就发生了变化,公元年8月7日波士顿的街头出现了第三份报纸《新英格兰新闻报》,这份报纸的创刊者就是后来美国著名的政治家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哥哥詹姆斯·富兰克林。

年仅24岁的詹姆斯是一位激进的年轻人,他大胆地在报纸上抨击时政,次年,因为在报纸上就海盗肆虐一事公开指责殖民政府的懒政行为,他不幸锒铛入狱。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纽约,公元年年底,《纽约周刊》的创始人约翰·彼得·曾格因为在报纸上批评新任命的殖民总督威廉·考斯比,就被后者以散布“可耻的、恶毒的、虚假的思想”的罪名下令逮捕。

八个月后,费城著名律师安德鲁·汉密尔顿作为曾格的辩护律师出现在法庭上,在汉密尔顿的努力下,陪审团向法庭递交了无罪的判决。曾格的审判成为报刊业“新闻自由”的里程碑。

公元年,新生的美利坚合众国通过了“人权法案”,该法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任何关于建立宗教或禁止自由行使宗教的法律;不得限制言论自由或新闻自由”。由此开始,新闻自由受到了法律的保障。

#02.

在18世纪的时候,美国报纸的发行量相对较低,当时报纸的售卖价一般是6美分一份,这一方面是由于出版成本较高,另一方面新闻出版业界认为民众的识字率较低,报纸受众的范围不大。

但是一位名叫本杰明·戴的印刷工人改变了这个观念。公元年9月9日,濒临破产的他在纽约创办了《纽约太阳报》。

戴认为许多工人都象他一样是识字的,但是目前为止没有一家出版商针对这群目标客户发行过报纸。戴准备押上自己最后的一块铜板赌一场,在大多数报纸还在以6美分的价格出售报纸的时候,他以1美分的价格出售《纽约太阳报》。事实证明他的亲民政策成功了。

随后,本杰明·戴又打破了报纸的销售模式,他所发行的这份报纸不再放在商店里售卖,而是雇佣一些男孩站在街角兜售,这些创新让《纽约太阳报》成为当地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

本杰明·戴提出自己的办报宗旨:“为所有人而闪耀”,这也表明,他不打算以政党的支持为基础。当时许多报纸都投靠国内某一个政党,依靠党派的政治赞助或政府印刷合同获得资金上的额外支持。没有任何依靠的《纽约太阳报》想要成功,只能更多地依赖于广告方面的收入,而广告收入与发行率直接挂钩。

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公元年8月25日,《纽约太阳报》上赫然登载了一篇令人难以置信的文章,这篇名为《伟大的天文新发现》的系列文章,作者的署名为安德鲁·格兰特博士。据这位作者声称,他的同事就是约翰·赫歇尔爵士,而文章的内容是从《爱丁堡科学杂志》上转载下来的。

约翰·赫歇尔爵士是英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年他在南非的开普敦建立了一个天文台。文章爆料,这位科学家用他的大尺寸天文望远镜在月球表面上发现了生命的存在。

文章中说:令人感到惊讶的是,月球的表面是绿色和棕色的,由各类植物和玄武岩构成。这证明月球上有大气,可以维持生命的存活。经过进一步的观察,天文学家还在月球上发现了森林和湖泊。

不久,约翰·赫歇尔爵士透过望远镜发现了一种棕色的牛形动物,这种动物有一个独特的圆角和蓬松的长毛。随着观察的延续,科学家在月球上发现了更多的动物,有鸟类、有蓝色的山羊。当赫歇尔爵士试图用镜头给这只羊来个特写镜头时,这只动物似乎意识到了望远镜的凝视,转身飞奔而去。

这个故事取得了惊人的成功,连续一个星期的报道,让《纽约太阳报》的知名度呈几何级的上涨,短时间内一跃成为当时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这个故事还被美国和欧洲的其他一些报纸不断重复转载。

大多数读者被这个故事所吸引,一些狂热分子甚至到处索求文章中提到的《爱丁堡科学杂志》,可是这个时候有人发现,这份杂志早在前几年就已经停刊了。这成为此次近乎“完美的造假”案例唯一被人诟病的地方。

年9月16日,《纽约太阳报》发文承认有关月亮的系列文章是个骗局。但是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报纸的销售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读者觉得《纽约太阳报》的操作很是有趣。报纸变得更受欢迎了。

#03.

美国《纽约太阳报》的大胆虽然受到一些有识之士的谴责,但是当时新闻的报道是极为宽松的,没有人因此而受到惩戒。

新闻编辑们很快就意识到,普通读者对耸人听闻的消息有着永无止境的兴趣,那个时期报纸的新闻标题中常常会出现比如巨人、美人鱼、火星人和石化人等等大量充满想象力的虚假谎言。而报纸的销量和利润因为造假新闻而直线上升。

年11月9日,《纽约先驱报》在头条上报道:中央公园的动物们发生了大规模逃逸事件。这些动物们在曼哈顿的街头上横冲直撞,已经造成了48人的死亡,还有多人被狂奔的动物冲撞受伤。

报道称,至发稿时,有一些动物已经被捕获,但是仍然有12只动物还在街面上游荡。报纸援引纽约市市长的建议:民众们最好呆在家里,不要随意地外出。只是在这篇文章的底部,有一行非常隐蔽的声明:“以上所述的整个故事纯属捏造。没有一个字是真的”。

很明显许多读者错过了这段文字,恐慌在现实社会里迅速蔓延,一部分市民前往码头,希望能够乘坐小船逃跑,另一部分市民躲在家中不敢外出,焦急着等待解禁的消息。还有一些不怕死的人则背着各类枪械走上了街头,准备找那些流窜的动物练手。

据这家报纸的编辑事后辩解,他们编写这段生动的故事其实有着良好的意图,旨在提醒人们注意中央公园动物园的安全措施。编辑们可耻的借口受到其他同业人员的强烈批评。

随着新闻越来越深入美国民众的日常生活,对新闻业的道德水准的诉求逐渐制约着新闻从业人员的行为。公元年,美国专业记者协会成立并制定了新闻实践的行业标准和道德守则。情况似乎在好转。

#04.

然而,虚假的新闻并没有从根本上被彻底清除。年10月30日晚上,在一场电台播放的音乐表演节目中,演员奥森·威尔斯假扮成一位播音员突然发声打断了现场的表演。

他用一种警告的语气描述了望远镜对火星上“三次爆炸”的观测,然后一些假装目击人员的表演者在随后播放的采访中向记者描述了有“奇怪的生物”从不明飞行物上走下来,还发射了一种未知的热射线,这种射线已经杀死了目击者身边数十个人。

也许这件事情发生在今天,大多数听众会嗤之以鼻,但是在上个世纪的美国,这则新闻让听众们确信无疑:太恐怖了!地球正在受到敌对外星人的攻击。

成千上万的民众拿起电话拨打给当地的警察、媒体和政府部门,向权威们寻求帮助。没有得到任何安慰信息的民众们从纽约和新泽西的家中蜂拥而出,许多人脸上蒙着毛巾,据他们说这种方法应该可以防备自己受到外星入侵者喷出来的“毒气”的影响。

这个节目导致了全国范围的歇斯底里。事后,电台承认这是一个假新闻,是为了一部由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水星剧院合资制作的科幻戏剧《世界大战》进行的前期宣传。

#05.

公元年6月13日,美国军事分析员丹尼尔·埃尔斯伯格向《纽约时报》提供了几份政府机密文件的副本。这些文件后来被称为“五角大楼文件”,它们详细介绍了美国国防部在年至年期间在越南战争中的军事活动。

这些文件显示,美国政府升级了越南战争,并向公众隐瞒了越南战争的真实目的。文件揭示哈里·杜鲁门、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约翰·肯尼迪和林登·约翰逊几位美国总统在越南战争中都有着误导美国公众的嫌疑。

这些消息的公布引起了全国范围内民众的愤怒,美国国会和外交部也受到来自各方的指责。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对此极为恼火,他指使联邦政府向最高法院进行申诉,阻止报纸继续报道政府机密文件。寻求法律的帮助,这在联邦政府的历史上还是头一回。

最高法院下达临时命令,要求《纽约时报》暂停出版有关五角大楼的文件。不过《华盛顿邮报》又开始发表新的政府机密文件,而这次最高法院以“公民有知情权”驳回了政府的申诉。“崇尚”新闻自由的美国政府这次只能黯然吞下这颗“苦果”。

其实,任何自由都是相对的,民众有知情权,这符合公众的利益,但是如果制造谣言哗众取宠,或者造成一个国家在国际上名誉的损失和秘密特工人员身份的泄露,这样的新闻报道就会从根本上损害到公众的利益。

如何把握好这个度,一方面需要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另一方面也需要职能部门的掌控,这应该就是从20世纪初逐渐兴盛起来的“新闻伦理学”理论发展的渊源。

今天随着互联网的开发,信息来源更加地多元化,如何维护和尊重新闻的真实性成为我们人类亟待解决的问题。

推荐阅读:

孤儿列车:美国流浪儿童的命运之旅

年前西方恐怖的放血疗法,不管什么病,放血就能治,让人不忍直视

一座国际制衣工厂坍塌,以条人命曝出无数座血汗工厂的罪恶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